正文 第11章 信息是生產力——信息的應用(4)(1 / 3)

美國企業家保羅·霍肯也曾在自己的著作——《未來的經濟》一書中,提出相對於“物質經濟”的“信息經濟”概念。在霍肯看來,每件產品、每次勞務都是由物質和信息兩種成分組成。隻是在不同的經濟形式中,物質和信息各占的比例不同而已。在傳統的“物質經濟”中,在整個社會經濟中,物質成分大於信息成分的產品和勞務占主導地位。與此相反,在當今的“信息經濟”中,信息成分大於物質成分的產品和勞務開始占主導地位。保羅·霍肯預測,在未來一段時間裏,經濟發展的趨勢將是物質經濟向信息經濟過渡。

在產品中,物質同信息所占的比重正在發生變化,並將進一步變化。

在將來的經濟中,由於這種變化,最終的結果是信息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4.信息經濟的確立

對於信息經濟是否已經確立,我們可以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生產工具決定論來加以明確。即區別一個經濟時代,不是看它生產什麼,而是看它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如果根據這一原理提出具體衡量標準,我們要判斷一個經濟時代是不是處在信息經濟時代,就可以根據以下3個數量標準:

一是信息部門所占比重是不是大於物質部門所占的比重。

二是信息勞動者在總就業人口中所占比重是不是50%以上。

三是信息部門所創造的產值在GNP中所占比重是不是半數以上。

隻有這3個指標都達到了要求,才可以確定信息經濟占主導地位,這個經濟時代才是信息經濟時代。因此,對於信息經濟的概念和範圍我們可以從多種角度來確定:

(1)在理論上,信息經濟是作為物質經濟的對立物而出現的。

也就是前麵所說,每件產品、每項勞務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種成分。

是物質經濟還是信息經濟取決於兩種成分在產品和勞動中的比重。

如果在產品和勞動中物質部分所占比重大於信息部分所占比重,那麼這種經濟就是物質經濟;反之,則是信息經濟。當然,這種比重是就整個社會經濟而言的,不是指單個產品和勞動。當以物質和能源為基礎的經濟轉變為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那麼信息經濟時代就開始了。信息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2)就經濟規模而言,信息經濟就是經濟活動的中心內容。信息經濟最大特征就是:信息產業為社會勞動者提供一半以上的就業機會。信息具有最大限度的規模經濟。信息經濟的特征可以通過信息的社會化、信息的現代化和信息的商品化3種具體形式表現出來。

(3)從發展戰略上看,信息經濟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一個國家處在何種國家製度和社會性質下,信息經濟都是一種客觀的存在。隻是這種經濟規模的大小不同而已。研究信息經濟的意義不僅在於能對宏觀信息經濟規模作出定量的描述。更重要的是通過對信息經濟的分析,使我們能夠把握現代經濟發展的特點,進而有效地製訂出長遠的發展規劃。這也是我們研究信息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

(4)從技術結構上看,信息經濟形成的標誌在於,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和信息技術成為社會物質產業的主要支撐。當然,信息經濟並不限於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本身。在一個社會中,隻有當信息為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麵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需的物質前提條件時,這個社會才能真正稱之為信息經濟社會。

(5)從數量上來看,信息經濟是在以農業和工業為基礎的經濟之外,以信息的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作為基礎的經濟。在以物質和能源為基礎的經濟向以信息為基礎的經濟過渡過程中,信息經濟成分是衡量經濟類型的一個數量標誌。我們可以通過定量地測算信息部門的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以及從事信息活動人員與社會勞動人員中的比重,來確定信息經濟規模。當以上數據都在50%以上時,我們就可以確定,信息經濟已經在這個社會中確立。

總而言之,所謂的信息經濟就是以信息資源為基礎,信息技術為手段,通過生產知識密集型的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來把握經濟增長,社會產出和勞動就業的一種最新的經濟結構。到目前為止,信息經濟被廣泛地認為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最現代化的經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