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雖小,卻與人類社會發展及經濟活動的關係極其密切。一方麵,病毒不但可以引起宿主病害,而且還給種植、養殖業和人類健康等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但是,另一方麵,人類又可利用它們進行疫苗生產和作為遺傳工程中的外源基因載體,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隨著越來越多的病毒被發現,人類對病毒本質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病毒一詞的含義,也在不斷地發展之中。
目前,病毒一詞的含義,是指那些在化學組成和繁殖方式上,與其他微生物不同,隻能在宿主細胞內,進行複製的、且沒有細胞結構的一類最小的微生物或遺傳單位。其特點包括:形態微小,缺乏細胞結構;隻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同所有生物一樣,病毒也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等生命的特征;僅含有少數幾種酶類,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係統;嚴格的細胞內寄生;繁殖方式是複製,病毒必須依賴宿主細胞的代謝係統,複製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質,並裝配成完整的病毒顆粒,有時還會發生變異。
第一節曆史記載中的病毒病
眾所周知,病毒病折磨著人類和地球上的許多動物及植物。曆史上的許多記述表明,在東方,至少在公元前2-3世紀,印度和中國就已經存在天花,從公元10世紀宋真宗時代,中國就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了。
在明代隆慶年間(1567-1572年),人痘預防天花推行甚廣,先後傳至俄國、日本、朝鮮、土耳其及英國。而在西方,直到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才得出結論,人身上種植牛痘,可以預防天花,並在英國及歐洲大陸得到了普遍應用,從而挽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
除了曆史上的文字記載外,人類通過考古發現,曆史上某些人類病毒病,早就存在。在古埃及石刻浮雕中,一個主要人像,就帶有患過引起跛足的脊髓灰質炎的標記。
另外,在家畜的病毒病中,狂犬病可能也是最早有記載的。此病毒病,一般與瘋狗有關。在公元前4世紀,亞裏士多德就記述了病犬的瘋狂和暴怒。通過咬齧,還能將病魔傳染給其他的動物,此病也能傳染給人(人畜共患疾病),在人體上,這種病,又被稱作恐水病。
與此同時,昆蟲病毒病,可能同高等動、植物的病毒病一樣,曆史悠久。12世紀中葉,在我國《農書》(1149年出版)中,就已經有關於家蠶“高節”、“腳腫”等病症的記載,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最早的關於昆蟲病毒的記載。
人類記載的第一個植物病毒病是什麼呢,那就是鬱金香碎色病。
因為至今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Rijks博物館裏,還保存著一張1619年荷蘭畫師的一幅得病的鬱金香的靜物畫。據有關記載,一個得病鬱金香球莖,竟能換來牛、豬、羊,甚至成噸的穀物,或上千磅的奶酪。在1634-1637年的荷蘭,這種嗜好,達到了可稱做“鬱金香熱”的高潮。這件事情說明什麼問題呢?它說明:早在17世紀,就存在一種植物病毒病——鬱金香碎色病。
第二節近代人們對病毒病的認識
當一個人吃東西,吃壞了肚子時,常常會發熱腹瀉,醫生常會說,他感染了病菌,得了急性腸炎;一個人要是得了肝炎,醫生就會說,他是感染了病毒。現在,人們還經常聽說什麼“艾茲病病毒”、“蘑菇病病毒”等,那麼,這些“病菌”和“病毒”到底是什麼東西?
它們又是被誰最早發現的呢?
其實,“病菌”和“病毒”,都是一種能使人和動植物致病的微生物。它們非常非常小,不能用肉眼觀看,隻有在顯微鏡下,人們才能看清它們的真麵目。法國傑出的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路易斯·巴斯德,最先用顯微鏡發現了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