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尋幽入密——走進細胞的神秘世界(1)(1 / 3)

從微觀角度講,我們所有人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看一眼鏡子中的你,你看到的是被劃分成約200種不同類型的10萬億顆細胞。我們的肌肉是由肌肉細胞構成,我們的肝是由肝細胞構成,甚至連牙齒的琺琅質和眼睛的瞳孔也是由特定類型的細胞構成。

如果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機能是如何運轉的,就需要了解細胞。

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從細胞的變化開始的。生命的初始,是受精卵細胞的分化;生命的盛開是細胞機能的成熟,衰老是自細胞的老化;死亡源於細胞的破壞。如果把生命比作大廈,那麼細胞就是一塊塊不起眼的磚塊。如果要了解諸如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等新的知識領域,同樣需要了解細胞。

第一節生物體的最小單位——細胞

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有大有小,大的如鳥蛋,有10厘米長;小的如支原體,直徑隻有千萬分之一毫米,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人的皮膚、五官、五髒六腑全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人的思想也是腦細胞功能的產物。通常細胞是由膜包圍著含有細胞核(或擬核)的原生質所組成,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能夠通過分裂而增殖,是生物體個體發育和係統發育的基礎。

細胞或是獨立地作為生命單位,或是多個細胞組成細胞群體、組織、器官,進而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具有一定的結構及功能,形成係統和個體(動物,主要為人體);細胞還能夠進行分裂和繁殖。細胞是遺傳的基本單位,並具有遺傳的全能性(但在基因的表達上具有選擇性)。

第二節你從哪裏來——細胞的發現

細胞的發現得益於光學顯微鏡的研製和發展。第一台顯微鏡是荷蘭眼鏡商詹森在1604年發明的。

1665年,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虎克設計製造了一台結構複雜的顯微鏡,並用它來觀察各種物體。他把一塊軟木的薄片做成切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看到這塊軟木片是由很多小室構成,各個小室之間有壁隔開,形狀很像蜂房。他把這樣的小室結構稱為“細胞”,從而使他成為第一個發現和提出“細胞”的人。

其實,羅伯特·虎克觀察的是死亡細胞的細胞壁,沒有原生質,並非是真正的細胞。

當時人們都把細胞壁看成是細胞的主要成分。1671年,英國人格留比虎克更精確地觀察了植物體的構造。他指出植物體的構造與紡織品一樣,由經線和緯線交織在一起成花紋狀。他把構成花紋的這一個個的小格子叫小囊。意大利人馬爾比基也用顯微鏡觀察了植物切片,認為植物體是由排列很緊密的小囊所組成的。他們的觀察都發現植物的幼嫩部分是液狀的、被薄壁包圍著的細胞,細胞裏充滿了黏稠的物質。

1840年,捷克生理學家浦金野通過觀察動物的胚物質,在動物細胞內發現有一種能夠生長的物質。他將這種物質稱為原生質。到了1846年,摩爾在植物細胞裏發現黏液狀、含有顆粒的物質。他也把這種物質命名為原生質,原生質的概念就從此確定下來。這樣,人們對細胞的研究逐步由對細胞壁的觀察轉向對細胞內部結構的研究。

1856年,雷第提出了細胞的定義,他說細胞是含有一個細胞核的原生質小塊。其定義的實質是:細胞必須有原生質;細胞裏必須有細胞核。這也是目前細胞學最基本的定義之一。

1868年,英國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進化論的堅定支持者赫胥黎提出原生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1879年,德國施特拉斯布格認為,原生質是指動植物細胞內整個的黏稠的有顆粒的膠體物質,包括細胞質和核質。他把細胞中細胞核以外的物質命名為細胞質。1880年,德國漢斯坦將細胞質和核質合稱為原生質體,並指出它的外麵包著質膜。隨著對細胞研究的深入和發展,人們用原生質來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並逐漸揭示出它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質。

細胞的特殊性決定了個體的特殊性。因此,對細胞不斷地深入研究是人類逐漸了解自然界中一切生命奧秘和征服很多疾病的關鍵,這就形成了細胞生物學。這門學科是生命科學的四大基礎學科之一。

自從羅伯特·虎克發現細胞開始,人類就開始了對細胞的研究。

經過將近四個世紀的發展,從研究內容來看,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可分為三個層次,即:顯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從時間縱軸來看,細胞生物學的曆史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的階段:

第一階段:從16世紀後期到19世紀30年代,是細胞發現和細胞知識的積累階段。通過對大量動植物的觀察,人們逐漸意識到不同的生物都是由形形色色的細胞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