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1 / 3)

五穀、果瓜菜茹非中國物產者

聊以存其名目,記其怪異耳。爰及山澤草木任食,非人力所種者,悉附於此。

五穀一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郭璞注曰:“播琴,猶言播種,方俗言也。”“爰有膏稷、膏黍、膏菽。”郭璞注曰:“言好味,滑如膏。”

《博物誌》曰:“扶海洲上有草,名曰‘’。其實如大麥,從七月熟,人斂獲,至冬乃訖。名曰‘自然穀’,或曰‘禹餘糧’。”又曰:“地三年種蜀黍,其後七年多。”

稻二

異物誌曰:“稻,一歲夏冬再種,出交趾。”

俞益期《》曰:“交趾稻再熟也。”

禾三

《廣誌》曰:“梁禾,蔓生,實如葵子。米粉白如麵,可為粥。牛食以肥。六月種,九月熟。”

“感禾,扶疏生,實似大麥。”

“揚禾,似,粒細。左折右炊,停則牙生。此中國巴禾——木稷也。”

“大禾,高丈餘,子如小豆,出粟特國。”

《山海經》曰:“昆侖墟,……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郭璞曰:“木禾,穀類也。”

《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

《魏書》曰:“烏丸地宜青。”

麥四

《博物誌》曰:“人啖麥橡,令人多力健行。”

《西域諸國誌》曰:“天竺十一月六日為冬至,則麥秀。十二月十六日為臘,臘麥熟。”

《說文》曰:“,周所受來也。”

豆五

《博物誌》曰:“人食豆三年,則笛重,行動難。恒食小豆,令人肌燥理。”

東牆六

《廣誌》曰:“東牆,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十一月熟。出綱、涼、並、烏丸地。”

河西語曰:“貸我東牆,償我田粱。”

《魏書》曰:“烏丸地宜東牆,能作白酒。”

果七

《山海經》曰:“平丘,……百果所在。”“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子如棗,葉如桃,黃花赤樹,食之不饑。”

《呂氏春秋》曰:“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群旁,眾帝先升遐者。”

《臨海異物誌》曰:“楊桃,似橄欖,其味甜,五月、十月熟。諺曰:‘楊桃無蹙,一歲三熟。’其色青黃,核如棗核。”

《臨海異物誌》曰:“梅桃子,生晉安侯官縣,一小樹,得數十石。實大三寸,可蜜藏之。”

《臨海異物誌》曰:“楊搖,有七脊,子生樹皮中。其體雖異,味則無奇。長四五寸,色表黃,味甘。”

《臨海異物誌》曰:“冬熟,如指大,正赤,其味甘,勝梅。”

“猴闥子,如指頭大,其味小苦,可食。”

“關桃子,其味酸。”

“土翁子,如漆子大,熟時甜酸,其色青黑。”

“枸槽子,如指頭大,正赤,其味甘。”

“雞橘子,大如指,味甘。永寧界中有之。”

“猴總子,如小指頭大,與柿相似,其味不減於柿。”

“多南子,如指大,其色紫,味甘,與梅子相似。出晉安。”

“王壇子,如棗大,其味甘。出侯官越王祭太一壇邊有此果。無知其名,因見生處,遂名‘王壇’。其形小於龍眼,有似木瓜。”

《博物誌》曰:“張騫使西域還,得安石榴、胡桃、蒲桃。”

劉欣期《交州記》曰:“多感子,黃色,圍一寸。”

“子,如瓜大,亦似柚。”

“彌子,圓而細,其味初苦後甘,食皆甘果也。”

《杜蘭香傳》曰:“神女降張碩。常食粟飯,並有非時果。味亦不甘,但一食,可七八日不饑。”

棗八

《史記?封禪書》曰:“李少君嚐遊海上,見安期生食棗,大如瓜。”

《東方朔傳》曰:“武帝時,上林獻棗。上以杖擊未央殿檻,呼朔曰:‘叱叱,先生來來,先生知此篋裏何物?’朔曰:‘上林獻棗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擊檻,兩木,林也;朔來來者,棗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帝賜帛十匹。”

《神異經》曰:“北方荒內,有棗林焉。其高五丈,敷張枝條一裏餘。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幹之不縮。氣味甘潤,殊於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氣力。”

《神仙傳》曰:“吳郡沈羲,為仙人所迎上天。雲:‘天上見老君,賜羲棗二覆蓋,大如雞子。’”

傅庇《賦》曰:“有棗苦瓜,出自海濱;全生益氣,服之如神。”

桃九

《漢舊儀》曰:“東海之內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各裏。其卑枝間,曰東北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鬱’,主領恨鬼:鬼之惡害人者,執以葦索,以食虎。黃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於門戶,上畫荼、鬱,持葦索以禦凶鬼;畫虎於門,當食鬼也。”(音壘。《史記》注作“度索山”。)

《風俗通》曰:“今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

《神農經》曰:“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臨死日服之,其屍畢天地不朽。”

《神異經》曰:“東北有樹,高五十壓丈,葉長八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核,味和,食之令人短壽。”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令侍女更索桃。須臾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子,形圓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顆與帝,三枚自食。”

《漢武故事》曰:“東郡獻短人,帝呼東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謂上曰:‘西王母種桃,三千年一著子。此兒不良,以三過偷之矣。’”

《廣州記》曰:“廬山有山桃,大如檳榔形,色黑而味甘酢。人時登采拾,隻得於上飽啖,不得持下,——迷不得返。”

《玄中記》曰:“木子大者,積石山之桃實焉,大如十斛籠。”

甄異傳曰:“譙郡夏侯規亡後,見形還家。經庭前桃樹邊過,曰:‘此桃我所種,子乃美好。’其婦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不畏邪?’答曰:‘桃東南枝長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神仙傳》曰:“樊夫人與夫劉綱,俱學道術,各自言勝。中庭有兩大桃樹,夫妻各其一:夫人者,兩枝相鬥擊;良久,綱所者,桃走出籬。”

李一○

《列異傳》曰:“袁本初時,有神出河東,號‘度索君’。人共立廟。兗州蘇氏母病,禱。見一人著白單衣,高冠,冠似魚頭,謂度索君曰:‘昔臨廬山下,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年。日月易得,使人悵然!’運河後,度索君曰:‘此南海君也。’”

梨一一

《漢武內傳》曰:“太上之藥,有玄光梨。”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高百丈,葉長一丈,廣六七尺,名曰‘梨’。其子徑三尺,割之,瓤白如素。食之為地仙,辟穀,可入水火也。”

《神仙傳》曰:“介象,吳王所征,在武昌。速求運河,不許。象言病,帝以美梨一賜象。須臾,象死。帝殯而埋之。以日中時死,其日晡時,到建業,以所賜梨付守苑吏種之。後吏以狀聞,即發象棺,棺中有一奏符。”

柰一二

《漢武內傳》曰:“仙藥之次者,有圓丘紫柰,出永昌。”

檢一三

《異苑》曰:“南康有石山,有甘、橘、橙、柚。就食其實,任意取足;持歸家人啖,輒病,或顛仆失徑。”

郭璞曰:“蜀中有‘給客橙’,似橘而非,若柚而芳香。夏秋華實相繼,或如彈丸,或如手指。通歲食之。亦名‘盧橘’。”

橘一四

《周[收?考工記》曰:“橘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

《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江浦之橘。”

《吳錄?地理誌》曰:“朱光祿為建安郡,中庭有橘,冬月於樹上覆裹之,至明年春夏,色變青黑,味尤絕美。《上林賦》曰:‘盧橘夏熟’,蓋近於是也。”

裴洲《廣州記》曰:“羅浮山有橘,夏熟,實大如李;剝皮則酢,合食極甘。又有‘壺橘’,形色都是甘,但皮厚氣臭,味亦不劣。”

《異物誌》曰:“橘樹,白花而赤實,皮馨香,雙有善味。江南有之,不生他所。”

《南中八郡誌》曰:“交趾特出好橘,大且甘;而不可多,令人下痢。”

《廣州記》曰:“盧橘,皮厚,氣、色、大如甘,酢多。九月正月□色,至二月,漸變為青,至夏熟。味亦不異冬時。土人呼為‘壺橘’。其類有七八種,不如吳、會橘。”

甘一五

《廣誌》曰:“甘有二十一核。有成都平甘,大如升,色蒼黃。犍為南安縣,出好黃甘。”

《荊州記》曰:“枝江有名甘。宜都郡舊江北有甘園,名‘宜都甘’。”

《湘州記》曰:“州故大城內有陶侃廟,地是賈誼故宅。誼時種甘,猶有存者。”

《風土記》曰:“甘,橘之屬,滋味甜美特異者也。有黃者,有者,謂之‘壺甘’。”

柚一六

《說文》曰:“柚,條也,似橙,實酢。”

《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雲夢之柚。”

《列子》曰:“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為‘’,音柚,碧樹而冬青,生實丹而味酸。食皮汁,已慣厥之疾。齊州珍之。渡淮而北,化為枳焉。”

裴淵《記》曰:“廣州別有柚,號曰‘雷柚’,實如升大。”

《風土記》曰:“柚,大橘也,色黃而味酢。”

一七

《爾雅》曰:“,也。”郭璞注曰:“柚屬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供食之,少味。”

栗一八

《神異經》曰:“東北荒中,有木高四十丈,葉長五尺,廣三寸,名‘栗’。其實徑三尺,其殼赤,而肉黃白,味甜。食之多,令人短氣而渴。”

枇杷一九

《廣誌》曰:“枇杷,冬花。實黃,大如雞子,小者如杏,鼓掌甜酢。四月熟。出南安、犍為、宜都。”

《風土記》曰:“枇杷,葉似栗,子似,十十而叢生。”

《荊州土地記》曰:“宜都出大枇杷。”

二○

《西京雜記》曰:“烏於,赤棠。”

“定都出大。”

甘蔗二一

《說文》曰:“蔗也。”按書傳曰,或為“芋蔗”,或“幹蔗”,或“邯”,或“甘蔗”,或“都蔗”,所在不同。

雩都縣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采色,餘縣所無,一節數寸長。郡以獻禦。

《異物誌》曰:“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甘蔗特醇好,本末無薄厚,其味至均。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迮取汁為飴餳,名之曰‘糖’,益複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

《家政法》曰:“三月可和中甘蔗。”

二二

《說文》曰:“,芰也。”

《廣誌》曰:“钜野大,大於常。淮漢之南,凶年以芰為蔬,猶以預為資也。钜野,魯藪也。”

二三

《爾雅》曰:“,其也。”郭璞注曰:“,實似柰,赤可食。”

劉二四

《爾雅》曰:“劉,劉也。”郭璞曰:“劉子,生山中。實如梨,甜酢,核堅。出交趾。”

《南方草物狀》曰:“劉樹,子大如李實。三月花色。仍連著實。七八月熟,其色黃,其味酢。煮蜜藏之,仍甘好。”

鬱二五

《豳?詩義疏》曰:“其樹高五六尺。實大如李,正赤色,食之甜。”

“《廣雅》曰:‘一名雀李,又名車下李,又名鬱李,亦名棣,亦名李。’《毛詩?七月》:‘食鬱及。’”

芡二六

《說文》曰:“芡,雞頭也。”

《方言》曰:“北燕謂這音役,青、徐、淮、泗謂之芡,南楚江、淅之間謂之雞頭、頭。”

《本草經》曰:“雞頭,一名喙。”

二七

《南方草物狀》曰:“甘,二月種,至十月乃成卵。大如我卵,不者如鴨卵。掘食,蒸食,其味甘甜。約得風,乃淡泊。出交趾、武平、九真、興古也。”

《民物誌》曰:“甘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如脂肪。南人專食,以當米穀。蒸、炙皆香美。這酒食亦施設,有如果實也。”

二八

《說文》曰:“,櫻也。”

《廣雅》曰:“燕,櫻也。”

《詩義疏》曰:“櫻,實大如龍眼,黑色,今‘車鞅藤實’是。《豳詩》曰:‘六月食。’”

楊梅二九

《臨海異物誌》曰:“其子大如彈子,正赤,五月熟,似梅,吵甜酸。”

《食經》藏楊梅法:“擇佳完者一石,以鹽一升淹之。鹽入肉中,仍出,曝令幹。取皮二斤,煮取汁漬之,不加蜜漬。梅色如初,美好,要堪數歲。”

沙棠三○

《山海經》曰:“昆侖之山,……有木焉,狀如棠,黃華赤實,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時使不溺。”

《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沙棠之實。”

三一

《山海經》曰:“蓋猶之山,上有甘,枝幹皆赤黃,白花黑實也。”

《禮?內則》曰:“、梨、薑、桂。”鄭注曰:“,梨之不臧者,……皆人君羞。”

《神異經》曰:“南方大荒中有樹,名曰‘’。二千歲作花,九千歲作實。其花色紫。主百丈,敷張自輔。葉長七尺,廣四五尺,色如綠青。皮如桂,味如蜜;一如甘草,味飴。實長九圍,地瓤、核,割之如凝酥。食者,奪以萬二千歲。”

《風土記》曰:“,梨屬,同堅而香。”

《西京雜記》曰:“蠻。”

椰三二

《異物誌》曰:“椰樹,高六七丈,無枝條。葉如束蒲,在其上。實如瓠,係在於巔,若掛物焉。實外有皮如胡盧。核裏有膚,白如雪,厚半寸,如膚,食之美於胡桃味也。膚裏有汁升餘,其清如水,其味美於蜜。食其膚,可以不饑;食其汁,則愈渴。又有如兩眼處,俗人謂之‘越王頭’。”

《南方草物狀》曰:“椰,二月花色,仍連著實,方相連累,房三十或二十七、八子。十一月、十二月熟,其樹黃實,俗名之為‘丹’了。橫破之,可作或微長如蔞子,從破之,要為爵。”

《南州異物誌》曰:“椰樹,在三四圍,長十丈,通身無枝。至百餘年。有葉,狀如蕨菜,長丈四五尺,皆直竦指天。共實生葉間,大如升,外皮苞之如蓮狀。皮中核堅。過於核,裏肉正白如雞子,著,而腹內空:含汁,大者含各餘。實形團團然,工如瓜蔞,橫破之,可作爵形,並應器用,太人珍貴之。”

《廣場》曰:“椰出交趾,家家種之。”

《交州記》曰:“椰子有漿。截花,以竹筒承其汁,體飲之,亦醉也。”

《神異經》曰:“東方荒中,有‘椰木’,高三二砂,圍丈餘,共枝不橋。二百歲,葉盡落而生華,分別甘瓜。華盡落而生萼,萼下生子三歲而熟。熟後不長不減,形如寒瓜,長七八寸,經四五寸,萼覆其頂。此實不取,萬世如故。取者掐取,其留一如初。其子形如甘瓜。瓤,基美如蜜,食之令人有澤;不可過三升,令人醉,半日乃醒。木高,凡人不能得;唯木下有多羅樹,人能緣得之。一名曰‘無葉’,殞‘倚驕’。”經茂先注曰:“驕,地上不可那也。”

檳榔三三

俞益期《與韓康伯》曰:“檳榔,信南遊之可觀:子既非常,木亦特奇,大者三圍,高者九丈。葉聚樹端,房構葉下,華秀房中,子結房外。其擢穗似黍,其綴實似穀。其皮似桐麵最,其節似重型而。其內空,其外勁,其屈如覆虹,其申如縋繩。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傾,下不斜:調直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則寥朗,庇其蔭則蕭條,信可以長吟,可以遠想矣。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當遐樹海南;遼然萬裏,弗遇長者之目,自令人恨深。”

《南方草物狀》曰:“檳榔,三月花色,仍連著實,實大如卵。十二月熟,其色黃;剝其子,肥強可不食,唯種作子。青其子,並殼取實曝幹之,以扶留藤、古賁灰合食之,食之即滑美。亦可生食,最快好。交恥、武平、興古、九真有之也。”

《異物誌》曰:“檳榔,若竹生竿,種之精硬,引莖直上,不生枝葉,其狀若柱。其顛近上未五六尺間,洪洪腫起,若黃圭切。又音回。木焉;因坼裂,出若黍穗,無花而為實,大如桃李。又生棘逃走,重累其下,所以衛基實也。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貫之,硬如幹棗。以扶留、古賁灰並食,下宿食、白蟲,消穀。飲啖設為口實。”

《林邑國記》曰:“檳榔樹,高丈餘,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森秀無柯,頂端有葉。葉下係數房,房綴數十子。家有數百樹。”

《南州八郡誌》曰:“檳榔,大如棗,色青,似蓮子。彼人以為貴異,婚族好客,輒先逞此物;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

《廣州記》曰:“嶺外檳榔,小於交恥者,而大於子,土人變呼為‘檳榔’。”

廉薑三四

《廣雅》曰:“蔟相維切,廉薑也。”

《吳錄》曰:“始安多廉薑。”

《食經》曰:“藏薑法:蜜煮烏梅,去滓,以漬廉薑,再三宿,色黃赤如琥珀。多年不壞。”

枸櫞三五

裴淵《廣州記》曰:“枸櫞,樹似橘,實如柚大而倍長,味奇酢。皮以蜜煮為糝。”

《異物誌》曰:“枸櫞,似橘,大如飯。皮有香。味不美。可以浣治葛、,若酸漿。”

鬼目三六

《廣誌》曰:“鬼目似梅,南人以飲酒。”

《南方草物狀》曰:“鬼目樹,大者如李,小者如鴨子。二月花色,乃連著實。七八月熟。其色黃,鼓掌酸;以蜜煮之,滋味柔嘉。交恥、武平、興古、九真有之也。”

裴淵《廣州記》曰:“鬼目、益知,直爾不可啖;可為漿也。”

《吳誌》曰:“孫皓時有鬼目菜,生工作黃家。依緣棗樹,長丈餘,葉廣四寸,厚三分。”

顧微《廣州記》曰:“鬼目,樹似棠梨,葉如楮,皮白,樹高。大如木瓜,而小邪傾,不周正,味酢。九月熟。”

“又有‘草昧子’,亦如之。亦可為糝用。其草似鬼目。”

橄欖三七

《廣誌》曰:“橄欖,大如雞子,交州以飲酒。”

《南方草物狀》曰:“橄欖子,大如棗,大如雞屯。地月華色,仍連著實。八月、九月熟。生食味酢。蜜藏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