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智慧與美(6)(1 / 3)

我始終認為,教育絕不是勞務性的知識傳遞,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共勉與默契。讓生命相互欣賞和鼓勵,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獨立、自主,讓他具有愛的能力,讓他自由地創造人生。我們應該培養出有能力麵對真實,有能力愛人,讓這個世界多一點歡樂、多一點善、多一點美的孩子。我們的終極理想是協助孩子發展其個性,達到智慧的生成,使其能尋覓自我的生命道路。

讓人性自然伸展吧,多尊重人的權利,少點喧囂和幹預,讓人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創造,這樣人性的光輝和潛能就會得以展現。當然,要讓孩子們知道人生需要純粹、優美、精致,但在很多時候更需要堅強、毅力、迂回,甚至是妥協。人需要承擔的精神、勇氣和膽略,需要優雅、淡定和從容,同時也必須學會珍惜和欣賞,懂得尊重和體恤,要心生包容的智慧。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應該是生活的準則!

(2009年3月14日,“生活的準則”征文頒獎典禮致辭)

說理的力量

中學學術建設一定不能成為一個新名詞運動,否則就是隻堆砌一些概念做個姿態;學術建設更不能成為一次諱莫如深的艱難之旅,否則就是設計了高不可攀的目標而不能最終到達。其實,學術建設有一個最為基本的標準:寫下的文字要能講清道理。文章的寫作肯定離不開文采的襯托,但底線是要把道理說清。什麼時候在我們所寫的文字中體現了說理的力量,我們的學術建設就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為什麼我們的文章缺乏說理思維

1.缺乏追問的勇氣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裏,最為稀缺的文化基因莫過於追問的思維,或者說追問的勇氣。

中華文明有高貴的文化傳統,這是曆經幾千年不曾消亡的內在支撐。但過於相信直覺和境界,讓我們慢慢不屑於由一點出發,環環相扣而最終到達終點的漫長過程。我們必須看到中國智慧的某些最高直覺確實超越了普通直覺的粗淺層次,所以有時會讓其他民族覺得不可思議,甚至肅然起敬。但直覺畢竟隻是直覺,沒有理性和邏輯的強有力支持,古老的直覺式智慧遠遠不夠深廣和堅定,常常會使人陷入自欺欺人的思維陷阱,甚至因算計過深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其實,很多時候“一根筋”所產生的力量能影響更多的人,請讀讀蘇格拉底最後的自辯詞:

我很希望碰見帕拉默底斯、蒂拉蒙的兒子埃傑克斯以及受不公平審判而死的古代英雄,和他們一起交談。我相信互相比較我們所受的苦難會是件痛快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像在這個世界時一樣,在那個新世界裏繼續探求事物的真偽,我可以認清誰是真正的才智仁人,誰隻是假裝聰明。

法官們啊,誰也不願舍棄一切,以換取機會研究這遠征特洛伊的領袖奧德修斯(荷馬史詩中特洛伊遠征領袖之一)、西西弗(希臘神話中奧德修斯之父,被罰不斷從山下推動一塊石頭上山頂,來回往返)和無數其他的男男女女!跟他們交談,向他們請教,將是何等快樂的事情!在那個世界裏,絕不會有人僅僅因為發問而獲死罪!如果傳說屬實,住在那裏的人除了比我們快樂之外,還能得到永生。

法官們啊,不必為死亡而感到喪氣,要知道善良的人無論生前死後都不會遭惡果,他和家人不會為諸神拋棄。快要降臨在我身上的結局絕非偶然。我清楚知道現在對我來說,死亡比在世更佳。我可以擺脫一切煩惱,因為未有神諭顯現。為了同樣的理由,我不怨恨起訴者或是將我判死罪的人,他們雖對我不懷善意,卻未令我受害。不過,我可要稍稍責怪他們的不懷善意。

可是我仍然要請你們為我做一件事情。諸位朋友,我的幾個兒子成年後,請為我教導他們。如果他們把財富或其他事物看得比品德重,請像我煩勸你們那樣煩勸他們。如果他們自命不凡,那麼,請像我譴責你們那樣譴責他們,因為他們忽視了事物的本質,本屬藐小而自命不凡。你們倘能這樣做,我和我的兒子便會自你們手中得到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