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醉拳應達到神傳意達,手敏眼捷,步碎靈活,剛柔並濟,動靜有致,形神兼備。醉拳在外形上東倒西歪,醉形逼真,但要求做到拳諺所說的“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跌撞,搖擺等動作中,處處暗含著閃、展、騰、挪、虛守實發、逢擊而避、乘隙而入、指東打西等武術的技擊要點。醉拳對腰腿的柔韌性、關節的靈活性、內髒的功能以及意誌品質等方麵要求都較高,而且通過表演能給人一種挺拔、輕盈、瀟灑的感覺。醉拳一直被列為武術表演和比賽項目,在曆次武術盛會上這個項目深受人們歡迎。

醉拳是用醉形、醉態迷惑對手,寓藏武術進攻與防守技術為一體的象形拳術。其特點是快速多變,出奇製敵。並以其獨特的觀賞價值、健身價值和實用價值,倍受習武者特別是青少年的青睞。

醉拳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僅醉拳套路即分為“醉八仙”“太白醉酒”“武鬆醉跌”及“魯智深醉打山門”等等。現在流傳較廣的醉拳大體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是古老醉拳套路,偏重武術實用性;一類是現代醉拳套路,實出跌撲滾翻,醉形醉態的表現性。醉拳看似前仰後合,左歪右斜,跌跌撞撞,踉踉蹌蹌,毫無規矩可言。實則不然,武術講求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在醉拳中也不例外。倘若沒有武術規矩,其又真正成了醉漢,又何處談為武術功夫?醉拳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嚴守醉拳規矩的,其飄逸、灑脫的動作是經過長期刻苦訓練,而體現的高度熟練化而已。

醉拳的手型主要是:拳(四平拳、端杯拳)、掌(柳葉掌、自然掌)、勾(五指勾)及指(灑瓶指)。手法主要有點“掐、扣、衝、劈、砸、推、摔、砍、捅”等。步型有弓步、馬步、仆步、歇步、虛步、提膝步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提步、落步、碎步、出步、碾轉步、插步、蓋步、旋轉步、梅花步及隨形步。腿法主要有彈、蹬、踹、勾、纏、絞、掛、掃、截等。肘法有盤、頂、挑、擺、砸等。膝法有頂、撞、跪、格等。此外,醉拳的眼法、勁法、身法及樁法也頗有講究。

醉拳的武功套路造型多為半傾半斜,似倒非倒,以倒取勢。常在重心失勢間變化動作,來防禦對方,攻擊對方。醉拳身法常以來、合、外、降、擰、轉、旋、擺和前俯、後仰等變換。勁力上通過站、帶、纏、彈等體現出如癡如醉、狂放不羈的風格。醉拳利用掀腳撥跟來表現踉蹌醉態,並施展挨、撞、擠、靠等肩、胸、背、胯的技擊方法。醉拳還有“上盤百枝搖,中盤如銅鼓,下盤似生根”的說法。眼法講求迷惑對方,主要有視、瞧、瞄、瞟、癡、乜等。樁功分為靜樁和動樁等兩種。靜樁又有開立樁,馬步樁,提膝法;動樁有擰轉樁、晃擺樁等。樁功最大特點是要求腳跟撥離地麵,腳掌著地。

從形態上,醉拳主要可分為斟酒、初飲、微醉、顛狂醉、爛醉及醒酒等幾種醉形、醉態。醉拳有不少是跌撲滾翻動作,如撲虎、栽碑、頭翻、側空翻、後空翻、摔盤,雙飛爺與跌、旋子轉體360度、金絞剪、鯉魚打挺、烏龍絞柱等。

醉拳的技擊特點是用醉形、醉態,迷惑對手,並在技擊中要求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眼快,步法身變,剛柔相濟,形神合一,意氣相配,克敵製勝。實戰戰術講求虛守實發,逢擊而避,乘隙而入,指東打西等。

醉拳要學好練好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首先要有良好的武術基本功和身體素質,再有要結合醉拳本身特點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練,形成一個滾動良性循環;學習——訓練——提高的軌跡。

梅花樁

梅花樁全名叫幹枝五勢梅花樁,也叫梅花拳,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拳種之一。它的練功講究內外結合,內外兼練,形神合一,它的動作大方舒展,剛柔並濟,動靜有致,徐疾中節,無論形神皆有獨特風格。

曾聽梅花樁前輩老師講,過去梅花樁不管是練功,還是技擊,都在樁上進行。在長方形的拳場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樁,約栽樁百根,最低樁為三尺三寸,隨著習武人功夫的不斷增長,樁子也慢慢加高。

梅花樁基本套路之中分樁步與行步。樁步的基本姿勢有五個,即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合稱之為樁步五勢,為靜止的拳勢,是練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氣的主要方法。樁步五勢左右對稱練習,宛如盛開的雙瓣梅花。而行步則以三法為主,即紮法、擺法、撤法,這三法是練習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形左實右,靈活多變,使敵如墜入五裏霧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宛如梅花樁的幹枝。行步三法樁步法五所謂巧妙地聯係起來,交臂出現,動靜相間,故得名幹枝五勢梅花樁。

因為時代的變遷,栽樁的花費太大,漸漸由樁上改為地上練習。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有套路的風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幹枝五勢梅花樁”之稱。後來又由第八代祖師旅從富由梅花大架練法改為梅花小架練法,所以目前民間流傳的梅花樁拳中有大架梅花拳和小架梅花拳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