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起源
武術經曆過漫長的發展,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述有許多不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從曆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屬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采用“國術”之稱;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隨著曆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製定,武術已轉變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術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鬥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武術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打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運動主要包括拳術、器械和對練三個方麵。拳術有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拳、八卦等;器械可分為兵器、短兵器、軟兵器;對練包括徒手對練、器械對練。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
武術是拳術和武術器械術的總稱,是人類自動物界分離出來以後,在與大自然作鬥爭求生存的過程中逐步產生的。
據考證,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生活的野獸有十幾種之多,如劍齒虎、腫骨鹿、犀牛和中國鬣狗等。當時原始人類就在這種環境中生存著。人們生存在猛獸世界中,以果實根莖作食物,後又以漁獵中取得附加食物(魚類和獵物),同時又在漁獵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獵獲方法。
武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人民少而禽獸眾”,原始人類依靠本能的反抗能力,采用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滾翻等動作,與各種野獸進行拚博,獵取食物,這就是最原始的武術萌芽。中國傳統武術的起源,與古代人們漁獵生活及其後部落間的戰爭有很大關係。在於野獸搏鬥中,人們漸漸培養了投擲石塊、發射石鏃和徒手格鬥的技巧,後來就發展成器械和徒手兩部分。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後來人們為了相互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一開始是軍旅武術,逐漸流傳於民間,稱為民間武術。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濃薪書》《武篇》《耕餘剩枝》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征、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廖及運動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傳說在周朝(約公元前1100-前256年)以前,人們在閑暇時頭戴牛角、互相撞抵為戲,稱為蚩尤戲。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稱為角力,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稱為角抵。另外,有些人模仿動物活動姿勢,伸展筋骨、活動血脈,稱為“導引”。相傳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末年神醫華佗在古代導引法的基礎上,創編了“五禽戲”。通過仿效虎、鹿、熊、猿、鶴五種動物不同特點的活動,達到增長力氣、活動關節、流通血脈的目的。以上是徒手武術而後保健武術的起始。
到了氏族公社時期,部落之間開始經常發生戰鬥。當一個部落的財富激起另一個部落的占有欲時,使用武力就成了掠奪財富的一種主要手段,正如恩格斯所說:“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以前進行戰鬥,隻是為了對侵略進行報複,或者是為了擴大感到已經不夠的領土;而今進行戰鬥,則純粹是為了掠奪,戰鬥成了經常的職業了。”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中國原始社會各氏族之間發生過很多戰鬥。在這些戰鬥中,遠則用了弓箭、投擲器,近則以棍棒、長矛、刀斧擊打,劈、砍、刺、紮,戰鬥非常激烈,有時一兩個人要對付好幾個人,有攻有防。一旦武器脫手,就要徒手博鬥,使用拳打、腳踢、躲閃、扭摔、跳躍等動作,有時還要空手對器械。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在奴隸社會時期逐漸成形。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麵發展:①軍隊的武術活動,②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激烈的生存博鬥,要求人們掌握一定的攻防格鬥技能,而經過實踐檢驗並能自覺運用的這種攻防格鬥技能,就是武術的萌芽,並要長期的實踐中不斷得到繼承和發展。到了近代,武術則形成了不同的拳種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