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1 / 1)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英國19世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

狄更斯出生在英格蘭的樸茨茅斯,兩歲隨全家遷居倫敦。他的父親是海軍的一個小職員,家境一直貧困。狄更斯幼年就喜愛文學,常跑到自家閣樓上,津津有味地閱讀《天方夜譚》《魯濱遜漂流記》《堂吉訶德》等名著。10歲時,父親因為債務糾紛被投入監獄,家中的生活猶如雪上加霜。作為一群弟妹的大哥,狄更斯不得不擔當起養家糊口的重任。11歲時,他就到工廠去做工。為了節省開支,狄更斯的母親帶著一群孩子住進父親服刑的監獄。狄更斯一人在外工作,每星期一次帶著用微薄薪水換來的食物,到監獄和全家人團聚。這段艱辛的日子在尚屬幼年的狄更斯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他最初的人生體驗。父親出獄後便把狄更斯送到高等小學去讀書,可是剛讀了兩年,就因為家裏經濟拮據,又不得不輟學了。16歲時,他在律師事務所當抄寫員,還到法院做書記員,19歲時進入新聞界,當了報社記者。這段時期的特殊生活,使他走遍了倫敦的大街小巷,廣泛接觸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各種人物,了解了社會的現實,為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資料。22歲時,狄更斯創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說,投稿一個星期後便被采用了,從此他開始了業餘創作。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小說一發表便獲得一致好評,風靡全國,狄更斯一舉成名。從此,他脫離了新聞界,專事文學創作。他寫過隨筆、劇本、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但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長篇小說上。他的創作曆程大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833-1842年,這個階段的主要作品有《奧列佛·推斯特》《尼吉拉斯·尼古貝》《老古玩店》等長篇小說。狄更斯在小說中描寫社會現實,揭露了法律、選舉、教育製度的黑暗、腐敗,同情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把希望寄托在理想化的、仁慈的資產階級人物身上。他這個時期的作品結構鬆散,人物、情節較多,人物形象鮮明,突出了幽默諷刺的風格。1842-1850年是第二階段。這個階段,受到歐洲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影響,狄更斯對社會的認識加深了,思想有了轉變。小說進一步揭露了所謂的資產階級民主製度、金錢關係和社會偽善的風氣,塑造了一批典型的資產階級偽君子形象。這一時期的小說結構完整,藝術上比較成熟,代表作品有《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等。第三階段是從1850-1870年,是狄更斯的創作繁榮期。這時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工商業得到迅速發展。但是狄更斯看到了經濟表麵繁榮背後深刻的社會矛盾,對社會前途充滿憂慮,小說中增加了憂鬱和憤懣的情緒,加強了揭露性,早期的樂觀幽默的風格削弱了,但仍然堅持著他的人道主義的救世良方。該階段主要長篇小說有《荒涼山莊》《小杜麗》《艱難時世》《雙城記》《偉大的期望》等。

狄更斯作品以生動的細節描寫、幽默的敘事風格、細膩的心理分析揭露諷刺了社會現實,塑造了眾多生動鮮明的人物——特別是小人物的形象,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他還經常運用對比、誇張、象征的手法烘托氣氛,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匹克威克外傳》是狄更斯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主人公匹克威克是個善良而又有點迂腐的紳士。他組織了匹克威克俱樂部,和幾個朋友一起外出旅遊。由於他的幼稚和無知,旅程中鬧出不少笑話。這部小說集中體現了狄更斯作品幽默諷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