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間1839年9月4日。
關鍵事件九龍海戰。
關鍵人物賴恩爵查理?義律林維喜。
在早期中英貿易中,中國始終處於貿易順差的地位。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自17世紀30年代起,英國商人就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
1757年英國占領了印度的鴉片產地孟加拉。1773年英印殖民政府確立了大量種植及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的政策後,輸入中國的鴉片數量激增,到1838年竟達40200箱(每箱重50公斤或60公斤)。當時中國有400萬人吸食鴉片,每年流失的白銀數百萬兩。猖獗的鴉片走私,嚴重地影響國計民生,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朝廷內部在經過激烈的爭論之後,道光皇帝終於下決心查禁,並於1838年12月31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
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林則徐當眾銷毀鴉片約6萬公斤。虎門銷煙,是清朝禁煙運動最輝煌的壯舉,大長中國人的誌氣,大振中國國威。但是,英國殖民主義者和嗜利成性的鴉片販子們卻從此耿耿於懷,不斷尋機報複中國。九龍半島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早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英國侵略者經過多次考察,認為九龍最南端的尖沙咀是廣東沿海島嶼中最好的停泊處,於是密謀占領。虎門銷煙之後,英國資本集團叫囂:中國的禁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戰爭的機會”。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和鴉片販子頻頻挑起事端,1839年7月7日發生的“林維喜事件”,促成了九龍海戰的爆發。1839年7月7日,英船“考奈蒂克”號和“滿加洛爾”號的水手在九龍半島南部尖沙咀上岸,向鄉人強要酒喝,竟然用棍棒毆打村民林維喜,致其重傷而亡。村中還有幾名老人也慘遭毒打。慘案發生後,英國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力圖掩蓋事實真相,包庇殺人凶手,於7月10日趕赴出事地點,給死者家屬1500元作為喪葬費,同時誘騙林維喜之子立下字據,稱林維喜之死是自己失足跌地而死,與洋人無關。
另外,義律又拿出400元賄賂官吏,將1200元分給其他村民。林則徐獲悉英國水手在尖沙咀行凶殺人,為捍衛中國的司法主權,堅決要求英方交出凶手,按中國法律治罪。他在得知義律擅自在中國境內設立法庭,並繼續包庇凶手的行徑後極為憤怒,於8月15日下午下令停止對在澳門的英國人的食品供應,撤其買辦工人,並諭令澳門葡萄牙殖民當局驅逐英人出境。8月23日起,全體英商陸續登船離澳,但並未離開中國,而是轉移到香港洋麵。他們中間有許多怙惡不悛的鴉片販子,繼續從印度運來大量鴉片。針對這種狂妄的侵略行徑,林則徐一麵傳諭義律,要求速將新進鴉片查明全繳,一麵下令斷其接濟,並派水師駐守尖沙咀一帶嚴密監視。義律恃強逞橫,對林則徐的要求根本不理,他還企圖用武力驅逐停泊在今香港維多利亞港內的中國水師。
8月31日,英國海軍駐華司令官、艦長史密斯大尉率英軍巡洋艦“窩拉疑”號駛抵香港,與義律在尖沙咀村外的海麵上會合。義律有了援兵,氣焰更加囂張,決定直接向清廷挑釁,以擺脫尖沙咀英船缺乏食物的窘境。1839年9月4日上午9時,義律率武裝船隊向九龍進發,中午時抵達九龍城外海岸邊。義律的翻譯郭士立乘小船上岸,向中國方麵遞交他用中文替義律寫的兩封信:一封是給清政府的,信中威脅說:此地數千英人缺乏食物接濟,長此以往,衝突不可避免,清政府要對所發生的後果負責;另一封是寫給沿海村民的,要求村民不要在水井裏下毒。接見郭士立的中國官吏說,他們無權接受此類信件,並將郭士立趕了回去。下午2時,義律向九龍城的中國守軍下最後通牒:如果英國人在半小時內得不到食品供應,他們就要擊沉停泊在九龍港內的中國水師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