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2 / 3)

第二,非同步傳輸模式,也稱異步傳輸模式,簡稱為ATM。這是通信網絡傳輸信息的一項重大技術改革,是推動計算機進入網絡時代的關鍵技術。以往用網絡傳送信息,通常用兩種方式。一種像打電話一樣,直接發過去信息。這樣有效信息大,但由於別人不能利用這條線路,所以傳輸線路的利用率低。還有一種是分組交換,所有發送信息的人,把信息一組一組交給交換機。交換機再把信息割開,按順序每次發送每組的一個字節。接收方按照同步信號時間的長短,可以知道該字節是屬於誰的。這樣傳輸信息量大,但發送信息的位速率必須是一定的。也就是說每秒發送多少比特是一定的,否則就無法確定每一字節屬於誰。

非同步傳輸模式兼有線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功能。既有分組的柔性,又有線路交換的高速性,大大提高了傳輸速度。使多媒體通信變為了現實,也為計算機網絡化打開了入口。

網絡衛士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計算網絡空間犯罪已成為人類信息時代所要麵對的最嚴重的恐怖行為。

是啊,隻需要一台計算機和調製解調器,一個年輕的美國空軍上尉就可以輕而易舉篡奪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的指揮權。

這是1995年9月美國在某空軍基地電子中心控製室進行的一次秘密實驗的真實情況。

當該上尉撥號進入互聯網絡並與互聯網提供者中心接上頭時,現場頓時鴉雀無聲。

隨後,一段看似簡單的電子郵件信息便進入了目標軍艦的計算機係統內。

幾秒鍾之後,計算機屏幕上便顯出一行字:“控製完成”。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海麵上的艦長卻對指揮權旁落他手渾然無知。

隨著隱藏在電子郵件信息中的密碼在各軍艦計算機中的不斷複製,整個艦隊沒過多久,就拱手交出指揮權。

這次名叫“聯合勇士”的演習,是為了試驗美國國防係統的安全性,它使美國軍事領導層感到震驚。

演習後,一份來自五角大樓的軍方報告說:“網絡是危險的!”電子“珍珠港”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美國國防計算機係統遭受外來襲擊被發現的有:1992年53次;1993年115次;1994年225次,1995年達559次,而據國防信息係統局統計,1995年國防部計算機係統實際遭受的襲擊竟高達25萬次之多。

可見,計算機網絡的防護,將是21世紀軍事對抗的焦點。

美國已認識到這一點,並認為信息戰不僅要強調主動進攻,還要十分注意己方信息係統的防護,也就是說進攻性信息戰需要防禦性對抗措施。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設在華盛頓的國防大學於1995年送出了第一批共16名信息戰軍官畢業生,他們在信息戰的各個方麵——從防止網絡攻擊到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策劃戰役,都受到了特殊的訓練,可以說是第一批網絡衛士,將擔負起特殊的使命。

網上學校

如今,網上學校已成為電腦互聯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有大展宏圖之勢。

在網上的虛擬學校中上課,已成為國外大、中學校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

從1993年開始,澳大利亞便開始建各大學網絡站,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形成規模,成為各大學教學與行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1997年,通過澳大利亞各大學的網絡站,一般用戶可以了解學校的情況,搜尋學校中的某個部門和某個人;教師可以直接與行政機構進行文件傳輸,也可以與學生交流、答疑、布置作業等。對校外用戶來說,訪問學校的網絡就像來到校園上課一樣。

另外,在澳大利亞,有些中學職業培訓課程也開始搬上網絡。在美國,網上學校建設更早、更係統一些。目前,美國已有80多所大學和數百所中學允許通過網絡獲得學位或文憑。1997年底,海南某學校把清華大學的課堂搬到了自己的課堂上,該校首批118名學員遠隔千山萬水,通過互聯網絡讀上了日夜盼望的清華大學的教學課程。在網絡教學點裏,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絡收看收聽教授講課的實況;教師可通過網絡交換係統解答學員們提出的問題,又可批改作業。這種曾經是發達國家專利的遠程教學模式,終於在中國得以實現。繼而,山東省青島市開通了“全通達——101遠程教育網”,為青島市的中學生們打通了一條通向北京101中學的便捷之門。學生隻需一台386以上的電腦、一部電話、一台調製解調器,便可以穩坐家中,從網絡上領略北京重點中學的教學風格和魅力。“全通達——101遠程教育網”的開通,等於把101中學的教師請到了自己家中作輔導教師,這樣的效率與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家教都無法比擬的,既經濟又實惠,很得家長、學生們的青睞。據報道,199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有12名博士生利用因特網選修美國錫拉丘茲大學及其他西方大學的課程,並獲得結業證書。相信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完善,在網上求學的人將會越來越多,網上學校將為更多人帶來更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