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
絕經後骨質疏鬆
絕經後骨質疏鬆症(postmen opausalosteo porosis,POP)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常見病,主要發生在絕經後婦女,由於雌激素缺乏導致骨量減少及骨組織結構變化,使骨脆性增多易於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變形、出現合並症,乃至死亡等問題,嚴重地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甚至縮短壽命,增加國家及家庭財力與人力負擔。與絕經相關的骨質疏鬆症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保健課題。1993年WHO對骨質疏鬆症定義為是全身性的骨量減少,伴隨骨的微結構改變,導致骨脆性增加,因而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疾病。2001年美國國立衛生院共識會議提出,骨質疏鬆症是以骨強度受損為特征的骨骼疾病,導致骨折危險性增加。骨強度集中反映骨密度與骨質量。骨質疏鬆症的病理特點是骨礦含量和骨基質成分等比例地減少,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減少、變細,絕經後骨質疏鬆症時骨小梁斷裂。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按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Ⅰ型骨質疏鬆又稱為絕經後骨質疏鬆,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發生於女性患者,年齡在50—70歲,表現出骨量迅速流失,骨鬆質丟失更明顯,骨折多發生在以骨鬆質為主的椎體,股骨上端及橈骨遠端。
Ⅱ型骨質疏鬆又稱老年性骨質疏鬆。與Ⅰ型比較,男性患者增加,但男女之比仍為1∶2,發病年齡多在70歲以上,表現為骨量緩慢丟失,骨鬆質與骨密質丟失速度大致相同,骨折好發部位除與Ⅰ型相同外,髖部骨折的發生率有所增加。
繼發性骨質疏鬆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如慢性疾病:慢性腎功能衰竭、胃切除、腸改道、鈣吸收不良綜合征、多發性骨髓瘤等;內分泌疾病:高泌乳素血症、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醫源性因素:長期應用抗癲癇藥、含鋁抗酸劑、服用過量甲狀腺素或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激動劑等。
絕經後骨質疏鬆是多因素性疾病,遺傳、生活方式、營養等均與發病有關。具有以下高危因素者易患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白人及亞洲婦女、骨質疏鬆症家族史、或具有影響骨量的特殊基因的婦女、鈣攝入不足、缺乏體力活動、大量吸煙及飲酒、早絕經或絕經前行雙側卵巢切除術者。是否發生骨質疏鬆症,取決於其骨峰值及其骨丟失的速度,骨峰值高及(或)骨丟失慢者,不易發生,骨峰值低及(或)骨丟失快者容易發生。
1、骨峰值骨峰值指個人一生中的最高骨量,一般在25—35歲時達到。影響骨峰值的因素很多,其中遺傳因素最為重要,營養、生活習慣等也有一些影響。
(1)遺傳因素:決定骨峰值的70%—80%。例如黑人BMD高於白人及亞洲人,其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率低,骨質疏鬆有家族傾向、單卵雙胎的BMD差異較雙卵雙胎者小、男性的骨峰值高於女性、在有些國家,維生素D受體基因、雌激素受體基因、或膠原基因的多態性與BMD有關等,均證明骨峰值受遺傳因素影響。
(2)營養:青春期內鈣攝入量高者,骨峰值較高,對成熟骨BMC的影響可達6%。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青春期內元素鈣攝入量應為每天1000mg。
(3)生活習慣:運動可增加BMD,如果堅持每天鍛煉,其體力活動量高於平均量1SD時,其骨量較活動量低於平均量1SD者高7%—10%。但運動過度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發生閉經時,骨量反而降低。骨峰值形成前大量吸煙、嗜酒者骨峰值低。
(4)原發性性腺功能不足及青春期發育延遲者,骨峰值低。
2、骨丟失率婦女的骨丟失與增齡及絕經有關。
(1)與年齡相關的骨丟失:脊椎骨丟失一般自40—50歲開始,丟失率為每年0.8%—1.2%。四肢骨的丟失大約晚10年,即自50—60歲開始,丟失率為每年0.3%—0.6%,均呈線性,其發生機製不清楚,可能與骨形成減少有關。這種骨丟失的後果是骨小梁變細,不發生骨小梁的穿孔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