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對一份熾熱航空情緣的解讀(1 / 1)

楊源同誌自1970年進入航空工業以來,先後就職於基層企業、航空工業民品公司、航空工業總部機關、中國航空工業經濟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至今已經有40餘年的航齡。

與新中國航空工業同齡的楊源同誌在幾十年服務航空工業的曆程中,結合工作實際而“放飛思想,筆耕不輟”。從1986年寫第一篇文章以來,撰寫了許多有獨到見解的文章,先後有60餘篇發表在有關刊物上,並參與了近20個專項課題研究報告的撰寫,內容涉及航空工業的民品與第三產業、通用航空、知識產權、辦公室管理,以及西部大開發與航空特色旅遊、我國加入WTO的對策研究等諸多方麵。航空工業出版社從中選擇了60篇分7大類按文章撰寫的時間(以公開發表為主體)排序收錄於《航空情緣》中,它真實記錄了楊源同誌20多年辛勤筆耕成果,以此作為楊源同誌在完成職業生涯之際對新中國航空工業60周年的紀念。

20世紀80年代中期,航空工業按照中央“軍民結合”的國防建設戰略方針,開始了“航空為本、以民為主”的“軍轉民”、“內轉外”戰略調整,民品發展如火如荼。期間,楊源同誌結合工作實踐針對民品工作中的一些問題及成因進行分析研究,適時提出了相應思考與建議。今天,讀《航空情緣》,既可以看到作者熱愛航空、奉獻航空的思想境界與職業情操,又能從中品味出一個“勤”字貫穿於楊源同誌職業生涯的始終:工作上的全身心投入換來思想上的飛躍,勤奮學習,超前思考、勤於思考、敢於思考、善於思考。雖然沒有耀眼的光環,但筆耕不輟的成果確是對楊源同誌服務航空的最好詮釋。

輯錄於《航空情緣》中的文章都是緣於作者對當時工作情況的研究提煉而成,是一個普通航空人在不同時間段對航空工業給予極大關注的思想結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思想性、可讀性、針對性和感染力,因而讀起來不枯燥、不艱澀、不遙遠、不陌生,卻有一種真實、生動、感悟、激勵之意境。因此,我向各位推薦楊源同誌的《航空情緣》,相信對做好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轉型升級”和打造新航空、大航空、強航空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吳獻東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2012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