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紡織之謎
黃道婆,又稱黃婆,生於南宋末年淳祐年間,約1245年,鬆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徐彙區東灣村)人。
黃道婆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壓下,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白天她下地幹活,晚上她紡織布到深夜,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難摧殘著她,也磨煉了她,有一次,黃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頓毒打後,又被關在柴房不準吃飯,也不準睡覺。她再也忍受不住這種非人的折磨,決心逃出去另尋生路。半夜,她在房頂上掏洞逃了出來,躲在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
後來就隨船到了海南島的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在封建社會,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隻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麵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他們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並且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還把他們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當時黎族人民生產的黎單、黎飾、鞍塔聞名內外,棉紡織技術比較先進,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浙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黎族地區生活了將近三十年。但是,黃道婆始終懷念自己的故鄉。
元朝元貞年間,約1295年,她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黃道婆重返故鄉時,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她回來後,就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她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織造技術傳授給故鄉人民。一邊教家鄉婦女學會黎族的棉紡織技術,一邊又著手改革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雖然她回鄉幾年後就離開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勞動對推動當地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在紡紗工藝上黃道婆更創造了新式紡車。當時淞江一帶用的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黃道婆就跟木工師傅一起,經過反複試驗,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這種新式紡車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帶很快地推廣開來。黃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紡工具方麵做出重要貢獻以外,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裏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帨等棉織物,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豔如畫。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地競相仿效。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很快淞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經曆幾百年久而不衰。
16世紀初,當地農民織出的布,一天就有上萬匹。18世紀乃至19世紀,淞江布更遠銷歐美,獲得了很高聲譽。當時稱淞江布“衣被天下”,這偉大的成就其中當然凝聚了黃道婆的大量心血。
霍元甲死因之謎
霍元甲,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今屬天津市),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
霍元甲死於1910年9月14日,年僅42歲。國人聞此噩耗,無不深感痛惜。霍元甲逝世後,他親手創立的“中國精武體操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最初的墓地在上海北郊,碑上刻有“大力士霍元甲之墓”八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