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宇宙中的隕石(1)(1 / 3)

第一節宇宙中的流浪者——隕石

1.“天外來客”隕石概述和定義

隕石概述

隕石隕落是一種美麗壯觀的自然現象,從遠古時候起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根據古籍的記載,中國在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代,就已經有關於隕石雨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關於隕石隕落的文字記錄。

《春秋》曾記載:魯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即公元前645年12月24日,有5塊隕石落在了宋(今河南省商丘縣城北)這一地方。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隕石雨的詳細記載。對於這次隕石的隕落《左傳》解釋說,“十六年春,隕石於宋五,隕星也”。這說明了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就提出了星隕為石的科學見解。

但由於當時的科學和天文知識較為落後,人們認為隕石的隕落是對帝王的一種“凶”的預兆,它預示著天災人禍、國破家亡。也有的神術人士認為這是一代偉人降生或逝世時的預兆。

總之,人類對隕石總是有著眾多的遐想和猜疑。

根據《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表隕石分冊》所列舉的隕石線索,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20世紀40年代,中國史籍所載的隕石隕落共有581次。很明顯,這些隻是從史籍中找到的部分記載,而並非全部記載。

可惜的是,到20世紀初為止,曆史上隕落下來的石隕石幾乎蕩然無存,而遺留下來的鐵隕石也是寥寥無幾。原因就在於在宇宙還沒有形成穩定格局的時候,星球之間常因相撞或摩擦而產生隕石。

在經曆了億萬年的演變之後,各個星球都大多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軌道,各自按著一定的規律運行,其間相撞或摩擦的概率少了很多。

因此,能夠突破地球大氣層的隕石也就相應地減少了,人們能夠直接目擊的也就不多了。

在中國收集的74次隕落的隕石中,石隕石有45次(約占61%),鐵隕石有28次(約占38%),石鐵隕石有1次(約占1%)。

其中,屬於隕石雨性質的有7次。

1794年,德國的克拉尼在一本書中指出某些天然鐵塊不是地球產物而是宇宙物質。克拉尼雖然指出了隕石的存在,但沒有引起人們真正的重視。直到1860年左右偏光顯微鏡等新測試技術應用在隕石研究之後,真正的隕石科學研究工作才開展起來。1863年,羅澤提出了隕石的係統分類方案。此後,隕石越來越為人類所重視,人類對隕石的研究和分析也愈加深刻。各國的地質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地球化學家和天文學家等對隕石做了許多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同時,隕石對人類認識、了解宇宙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空間探測技術的進步,新的測試分析技術(如電子探針、質譜和中子活化技術等)的普遍應用,隕石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相繼降落的墨西哥的阿連德碳質球粒隕石雨、中國的吉林隕石雨和人們在南極洲發現的5000多塊隕石標本,對隕石研究起了很大的完善和促進作用。

中國的隕石研究工作是在1961年以後逐步開展起來的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但我國的研究進展速度很快,成果也是巨大的。1976年以來,經過對吉林隕石雨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我國的隕石研究工作者在1977年8月召開了吉林隕石雨專題學術討論會,接著出版了《吉林隕石雨論文集》。在此基礎上,我國又開展了其他隕石的礦物學、岩石學、化學成分、同位素年代學、宇宙成因核素、熱曆史等內容的綜合研究。1980年10月,我國成立了學術團體──隕石學及天體化學專業委員會,並製定了《中國隕石收集與保護條例》。

隕石的定義

隕石是來自地球之外的“客人”,它包含著大量豐富的太陽係天體形成演化的信息。

隕石是由地球上已知的化學元素組成的。人們在一些隕石中找到了水和多種有機物,對它們的實驗分析將有助於人們探求太陽係演化曆程的奧秘。這也成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是隕石將生命的種子傳播到地球的”這一生命起源假說的一個依據。通過對隕石中各種元素的同位素含量的測定,科學家可以推算出隕石的年齡,進而推算出太陽係開始形成的時期。

隕石可能是小行星、行星、大的衛星或彗星分裂後產生的碎塊,它能攜帶來這些天體的原始信息。著名的隕石有中國的吉林隕石、中國的新疆大隕鐵、美國的巴林傑隕石、澳大利亞的默其遜碳質隕石等,這些都是天文庫裏珍貴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