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媽媽巧照顧,防治寶寶心理疾病(5)(1 / 2)

(1)行為矯正療法

大約有50%的自閉症兒童像個“啞巴”,常以尖叫來表示需要。自閉症兒童愛做刻板的搖擺動作,他們對蕩秋千較感興趣。於是,家長就可以要求他們做到舉手而不得尖叫,才允許蕩秋千(即陽性強化法)。經過多次訓練後,他們學會自覺地用舉手的動作,表達自己的要求。這叫做“手勢語言訓練”。自閉症兒童也有模仿言語的特點,如拿出一隻蘋果,讓他們看(青的、紅的)、聞(香味)和摸形狀,以加深他們對蘋果的印象,然後,要求寶寶跟大人說:“蘋果”。當他們發出“蘋果”或近似的音調時,就給他們吃,加以強化。自閉症兒童不觀察周圍人的表情變化,也不理解感情表達的含意。可以給自閉症兒童看人物表情畫,每看一個畫,家長要配合做出相應的表情和舉動,如看高興人的畫像時,家長吻抱寶寶,表示喜歡和高興。看恐懼畫像時,家長也要做出恐懼樣,避開恐懼地方,或丟掉恐懼物品(可用畫冊表示)。看憤怒人像時,教寶寶停止不該做的事。看到哭泣人像,要把好東西給別人玩。這樣不斷強化,可以使自閉症兒童逐漸懂得周圍人表情變化的含意,自己應該怎樣做,使他們慢慢學會與人溝通交往。這叫做“人物表情溝通訓練”。

行為矯正治療是利用條件反射原理進行學習訓練,此方法的成效取決於不斷強化,家長可按照上述的方法對寶寶進行“強化”。當然這與寶寶腦發育成熟程度和智力水平也有關。

(2)遊戲治療

遊戲是最適應兒童心理特點的一種形式,也是豐富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良好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最好活動形式。遊戲已成為自閉症兒童的一種治療方法。自閉症兒童有與周圍人建立不起情感聯係的特點,在遊戲中,大人將布娃娃抱在懷裏,拍拍、親親和給布娃娃講話。寶寶模仿大人的姿態,也做同樣的動作。他們在交往中常回避眼對眼凝視,故大人要寶寶“望著布娃娃的臉,娃娃好看”。通過布娃娃遊戲,其目的是使寶寶對布娃娃發生興趣,後將感情轉移至家長身上。有年齡相仿的寶寶與患兒一起做遊戲發揮“同伴”作用,對增進社會交往和重建合適行為將起重要作用。經驗證明:患兒在遊戲中某一行為的改善將引起連鎖反應,而使其他行為也得到進步。

九、防治寶寶幼稚病

有些寶寶會出現幼稚的行為,別人看起來,就像長不大一樣。這是發育成熟遲滯的一種表現。行為幼稚的寶寶,在智力測驗時智商是正常的或稍偏低,但是往往給人一種“戇”的感覺。如果您發現寶寶有行為幼稚的表現,首先應該分析一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1.寶寶幼稚病的識別方法

有幼稚行為的兒童與同年齡兒童相比,通常給人有種不成熟的表現。所謂“嫩”,表現為集體活動時畏畏縮縮,悶聲不響,在大庭廣眾中忸忸怩怩,害怕出頭露麵,常被人戲弄。年齡稍大些兒童則表現為缺乏主見,幹什麼事都不能自己作出決定,老是跟在別人後頭。相信別人甚於相信自己,什麼事都希望尋求他人的幫助。平時喜歡和年齡較小的寶寶一起玩耍。有些寶寶情緒不穩,容易興奮,對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差,容易受不良習氣影響,幹壞事或捅婁子。這類寶寶行為幼稚的表現與其實際年齡不符,無論在生活自理能力或社會交往能力方麵都顯得幼稚。為何智力上沒有什麼問題,卻會出現行為幼稚的表現呢?這主要是他們的心理發育不太成熟的緣故。

2.造成寶寶心理發育遲滯的原因

(1)與媽媽懷孕時患妊娠並發症或者分娩中胎兒出現窒息有關

我們曾對3000例4~5歲學齡前兒童做了心理測試,發現媽媽懷孕時有較嚴重妊娠反應者,或有各種感染和中毒者,新生兒出生時窒息10分鍾以上者,這類兒童行為幼稚的患病率遠比正常組高,寶寶對自己行為的自製能力較差。

(2)與家長的文化程度、自身修養和素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