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軍事工業。1956年,解放軍定型了56式槍族並開始量產。20世紀50年代末,56式半自動步槍大量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製式步兵武器。一個陸軍步兵班的標準配置是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衝鋒槍、2挺56式輕機槍。
事實上,直到1985年,56式半自動步槍正式撤裝,由81式步槍或56式衝鋒槍取代。但56式半自動步槍仍裝備民兵部隊。現在,中國軍隊僅保留少數56式步槍作儀仗隊的禮儀用槍。
(3)G43步槍
G43步槍是德國於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研製的半自動步槍。
由於當時德國步兵理論比較重視機槍,半自動步槍的研製並未引起特別重視,所以半自動步槍的研製比美國、蘇聯落後,尤其是在1941~1942年間,在東線戰場德國軍隊的標準步槍Kar.98k毛瑟步槍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蘇聯的半自動步槍比較。
由於當時德軍製式武器的火力強度已經無法完全滿足戰場的需要,於是為軍隊裝備一種可以與蘇軍SVT-40步槍有效抗衡的半自動步槍的議程也隨即被提了上來。
G43半自動步槍是Gew.41的改進型。Gew.41是1941年由沃爾特公司設計研製的,當時被命名為Gewehr41(簡稱為Gew.41)。由於Gew.41步槍比較笨重,而且子彈裝填不方便,必須用彈橋從上麵將彈匣裝滿,並不受軍隊的歡迎。
沃爾特公司按照部隊的要求對Gew.41半自動步槍加以改進,改進後的Gew.41發射槍彈的火藥氣體導出槍管後,推動一個活塞向後運動帶動槍機後坐,完成拋殼、子彈上膛,這就是Gew.43。
G43半自動步槍采用的導氣係統是長行程活塞式導氣係統,該係統久經實戰檢驗,閉鎖係統的可靠性也很高。一般可拆卸的10發彈匣可用5發彈夾填裝。可以說,在設計上G43步槍完全不輸給美國的M1式步槍,隻是當時德國戰時的生產能力和原料跟不上,因而使得G43產量不是很高。
9.自動裝彈連發——自動步槍
自動步槍是指能夠自動進彈、連續擊發並且具備全自動射擊能力的步槍。它是利用推進彈頭的部分氣體或後坐力進行退彈殼、裝彈並再次射擊的步槍,也就是說,隻要扣住扳機不放,就能連續射擊,直到槍內子彈用盡。而非自動步槍隻能單發,而且裝彈和退殼都要手工操作,其射速低、使用不方便。
世界上第一支能夠連發的步槍是由美國人克裏斯托夫·斯潘塞於1860年發明的。這支槍槍托內有一個通槍膛的洞,洞內就是彈倉,容彈10發,洞口有彈簧,以簧力推子彈入膛。這種槍於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裝備聯邦軍隊。
1866年,奧利弗·溫切斯特也研製了一種連發槍,稱為“溫切斯特步槍”。但是這種連發槍隻能從彈倉中接連推彈入膛而已,開鎖和退殼等動作仍然需要手動操作來完成。
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步槍是1883年由美國工程師馬克沁發明的。步槍射擊時,產生的火藥氣體除了將子彈射出槍管外,同時還使槍產生後坐力。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藥氣體的動力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和重新閉鎖等一係列動作的,從而實現了步槍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支對射手撞擊的後坐力。馬克沁將“溫切斯特步槍”進行改裝和試驗,終於在1883年成功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
由於早期的自動步槍使用當時的標準步槍彈藥,威力過大,後坐力使射手連續射擊時難以控製精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人費德洛夫研製了發射彈藥威力較小一些的自動步槍。
現代槍械中,卡賓槍與自動步槍的界限逐漸模糊,很多較短的突擊步槍實質上是卡賓槍,如著名的M4A1卡賓槍也被歸類為自動步槍。
(1)勃朗寧自動步槍
勃朗寧自動步槍是美國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甚至在越南戰爭初期也有小量裝備。它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參戰後不久便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美軍缺乏密集的火力。在這一背景下,武器設計師約翰·勃朗寧設計的一種自動步槍很快便被軍方看中,並且迅速投產,命名為M1918,也就是勃朗寧自動步槍(英文簡稱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