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什麼是“熊孩子”。
這是網絡上常用於形容那些調皮、沒有規矩的孩子的,他們年齡在5到14歲之間,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破壞力和充足的時間,他們無厘頭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煩乃至抓狂。這樣的孩子,通常就被稱為——“熊孩子”。
“熊孩子”有時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愛稱。因為現實生活中,大人們麵對著自己屢教不改的小孩子搗蛋後的戰場也會帶著一臉無奈的笑容說一句“熊孩子”,畢竟頑皮是一種天性。
而我,偏偏接手了三年級中最“活躍”的一個班級。開始時,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認為孩子再頑皮,也不會太離譜。但是,兩三個星期下來,我才真正領教了這些“熊孩子”的厲害。
上課時,有一部分是“三無學生”——無書、無筆、無練習本,有書也是放在桌屜裏,懶洋洋地不想拿出來,他們奉行“三不主義”——不聽課、不回答問題、不做作業。還有一部分是“三最學生”——個子最高、力氣最大、事情最多,他們常常冷不丁地說笑、打鬧、惡作劇,弄得你哭笑不得。
我還常常要與他們玩“打地鼠”遊戲——講著講著,有人告狀了:“老師,他用尺子打我!”;講著講著,咦,人不見了,原來鑽到課桌下去玩了;講著講著,後腦勺朝著你了,原來和後麵的孩子開起“私人會議”了……
課間更是他們的天下。“熊孩子”們橫衝直撞,危險係數飆升!再加上有“暴力小子”阿宬、“耍賴王”大宇、“磨人精”大繆、“脾氣娃”小姚……他們成了“熊孩子”中的“戰鬥機”。
於是,每天我的耳邊是不停的告狀聲。別人班裏處理的叫“偶發事件”,而在我們班那可是家常便飯。“老師,他們又打起來了!”“老師,教室裏亂成一鍋粥了!”“老師,又有人哭了!”……每天,我常常要變身為“法官”“審判長”“調解員”“心理谘詢師”。教這樣班級的老師,首先是心髒要好,心律不齊或有潛在“心梗”危險者不行;其次是血壓要穩,血壓偏高者不可;第三是要有宰相肚量,氣量狹小如周瑜者不可。
總不能一直這樣疲於應付,開學一周後,我冷靜下來思考:該從何處著手理這團“亂麻”,整頓這個“熊孩子”橫行的班級呢?
仔細想想,雖然一百個“熊孩子”有一百件不同的“英雄事跡”,他們之中卻存在著一些共同的元素。首先是自我中心——“熊孩子”大多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很少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也很少顧及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也許是因為現在這些00後的孩子,基本都是“獨二代”,在家庭裏受到了無原則的寵愛,所以在學校裏也表現得非常自我。
除此之外,“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為他們尚未掌握在特定場合下應該如何表現的社會規範。學校裏有著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行為規範,比如“上課時不能隨意講話”“不可以欺負其他同學”“課間不能打鬧”,但是,這些“熊孩子”對“規範”二字熟視無睹,規範對他們毫無約束力。
孩子畢竟是孩子,今天的“熊孩子”,遲早也要成長成熟起來。我們自然不能輕言放棄,更不該秉持功利性的傲慢與偏見,教育最終畢竟是要落到細節之處的,從最細微的地方著手,班級管理才會更有成效。
於是,麵對“熊娃”,我開始與之“鬥法”!——和“不講理”的娃講理,柔中有剛鬥“強牛”,學著和自我的孩子溝通,讓兩個“冤家”握手……這些“熊孩子”的行為慢慢走上正軌。我又在班級管理中頻頻“出招”——培養了得力的小班幹部,用升旗手的魅力吸引孩子,教他們學會課間文明遊戲……教室裏日漸“太平”。同時,我和家長們聯手“使計”——一劑“妙方”治“心病”,不給孩子的借口留機會,了解“大話王”的內心世界……從家庭教育尋找根源,孩子才能真正逐步轉變。
印度哲人奧修在《生命的真意》中說:“世間的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生命的整體都是相互依存的。你使它快樂,它也使你快樂。”這一年裏,當我付出真心、耐心和慧心,在與“熊孩子”們一次次鬥智鬥勇,一次次軟磨硬泡中,我也和他們一樣,獲得了難能可貴的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