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譯者:侯文蕙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生態學家、環保主義者,被稱為“美國野生生物管理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像“美國新環境理論的創始者”。他出生於美國艾奧瓦州伯靈頓市的一個德裔移民家庭。父親是一位大自然熱愛者,所以他從小就喜歡跟著父親到野外活動。
為了更好地體驗和研究生態平衡,1935年,利奧波德購買了一個荒棄的農場。在此後的日子裏,這個被稱作“沙鄉”的地方和一所破舊的木屋,便成了他親近大自然的“世外桃源”。
利奧波德長期從事林學和獵物管理研究,被尊為新自然保護運動浪潮的領袖。著有《沙鄉年鑒》、《野生動物管理》等著作。
1908年,利奧波德任林務官,他認為自然界應是被人類高效利用的,自然是為人的長遠利益而服務的。他認為狼吃掉了對人有用的鹿,是壞的捕食者,應該獵殺。但“到了1924年,鹿吃光了這個地區可吃的植物,頭數減少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此刻,一種對狼的負罪感時時困擾著我”。這一事實,使他對原來的認識產生了困惑。後來,他吸收生態科學的新觀點,認識到自然“是一個高度組織起來的結構,它的功能的運轉依賴於它的各種不同部分的相互配合和競爭”,並從“征服者最終都將禍及自身”的事實中得出人應該維護生態係統各組成部分和整體利益的倫理觀。但他不是從簡單的闡述生態學原理而提出資源保護的,他引入了倫理學。將土地共同體比擬於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體,從人與人之間需要合作,進而認為土地共同體中每個成員都有“存在於一種自然狀態下的權利”,即為“土地倫理”。這種倫理暗含著對每個成員的尊敬。
並且,利奧波德將本用於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要求人們轉變觀念。“隻有當人們在一個土壤、水、植物和動物都同為一員的共同體中,承擔起一個公民角色的時候,保護主義才會成為可能”,讓人們以這種方式遵循生態規律。其實,人是生物共同體的組成部分,維護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利益。
《沙鄉年鑒》是一本隨筆和哲學論文集,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1年起利奧波德就開始尋找出版,由於本書批判地反思以人為本的功利性自然保護運動,力倡土地倫理,所以直到1948年他逝世前幾天,才被告知牛津大學出版社準備出版該書。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直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才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發現利奧波德學說的指導意義,從而在美國激起了巨大的反響。
《沙鄉年鑒》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作者在農場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農場四周的四季景色,他為恢複生態所做的不懈的工作。這些文字按12個月份順序依次排列,構成了“一個沙鄉的年鑒”。第二部分記述了作者的科學研究生涯、他與大地的親密關係、他的生態觀念的轉變背景、大地無可奈何的惡化進程等。第三部分從美學、文化傳統以及倫理的角度,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土地的關係。
本書是作者對於自然、土地和人類的關係進行觀察與思考的結晶。迄今所發展起來的各種道德都不會超越這樣的一個前提:人是一個由各個相互影響的部分所組成的共同體的成員。土地倫理隻是擴大了這個共同體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動物。當我們把自身看成是隸屬於土地的共同體時,我們就會帶著熱愛與尊敬來使用它。對土地來說,是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逃脫人類的影響的。土地產生了文化結果,但卻總是被人所忘卻。從某種層麵上來說,土地應該被熱愛和被尊敬,這是一種倫理觀念的延伸。作者倡導的開放的“土地倫理”,呼籲人們以謙恭、善良的姿態對待土地。他在書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態功能,以此激發人們對土地的熱愛,強化人們維護這個共同體健全的道德責任感。他試圖尋求一種能夠增強人們對土地的責任感的方式,同時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也影響到政府對待土地和野生動物的態度和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