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5章 如何對待巧合(1 / 1)

長期以來世界上許許多多奇妙巧合已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但是,對於數學家來說,有些巧合一點也不神秘,它完全可以用統計學上的概率律來加以解釋。概率律可以預測行將發生的一切——從賽馬中的最後名次到美國第二、三兩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和托馬斯·傑斐遜將在同一天逝世,而這一天又恰恰是美國的《獨立宣言》簽署五十周年紀念日,等等都被數學家用概率推算出來了。

從數學觀點看,地球上50億人口每天都要發生數十億計的聯係,如果一點巧合都沒有,那才怪呢。例如,在一次宴會上你和22個陌生人相聚,在和某人的隨便交談中你會發現你們倆的生日竟然相同。這種巧合奇怪嗎?一點也不。在任意挑選的23個人組成的小組中,至少有兩個生日相同,這種可能性有50%以上。

國外出版的《幸運女士》一書中曾說過一個故事:在一次高級軍官聚會的晚宴上,很多軍官對“在任意挑選的23個人組成的小組中,至少兩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占50%以上”這一點表示懷疑。有人發現就餐者一共22人,就提議作個試驗。於是每人依次說出自己的生日,結果沒有重複者。此時站立一旁的女侍者開了腔:我的生日是5月17日,剛好和那位將軍的生日相同。”

不少學者,以巧合現象提出了令人吃驚的所謂“世界渺小論”。我們似乎都有過這種經曆,表麵看來不可能發生的事,由於巧合結果卻發生了。例如,當你在國外留學或出訪時,你結識了來自中國的朋友,閑聊中你驚訝地發現他是你好友的妹夫,這時你會脫口而出:“世界真小啊!”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家伊錫爾·德索拉普爾和密執安大學教授曼弗雷德·科肯曾論證,任選一人,平均隻要經過兩個人的媒介,他即和另一人發生聯係。例如,隨便選出史密斯認識某甲,某甲認識某乙,某乙認識瓊斯。

科學家們還用概率律解釋更為罕見的巧合現象。例如,美國《生活》雜誌曾報道在阿比特麗斯市某教堂定於1950年3月1日晚上唱詩隊15名成員進行唱詩排練,但是當晚15人全部遲到。而且各有各的原因:不是汽車發動不起來;就是電台的一套精彩節目還沒播完;要不就是排練唱詩的服裝尚未熨好;和友人的交談時間拖得太長等等。幸運的是7點15分一個人也未到,到了7點25分教堂被炸,這15名唱詩成員全部幸免於難。作者在《幸運女士》一書中估計,像這樣15個人同時全部遲到的離奇巧合,恐怕在一百萬次偶然中才有一次。

如此奇妙的巧合使一些科學家懷疑概率律能否解釋所有巧合現象,於是他們提出了若幹新論點。這一研究領域的先驅者瑞士精神病學者卡爾·榮格一生研究了許多神秘有趣的巧合例子,1952年他在一篇論文中說巧合的發生比概率論所預測的要多得多,許多巧合是某種不可感知的超自然的力量作用於宇宙體係的結果。他創造一個新詞“同步性”來稱呼這種看似不相關實際有聯係的無法預測的巧合現象。

一些著名物理學家提出了若幹不同於概率論的推測。早在1935年他們就揭示:兩顆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一旦相互聯係,縱使數千載之後,相距數光年之遠,它們也能相互感應。這種現象被稱為“EPR反論”,因為愛因斯坦和他的兩名共同研究者B·波多爾斯基以及N·羅森首次對這種現象作了闡述,所以取了這個名(取三個人姓的首字母)。

物理學家戴維·博姆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數十年調查研究。他認為粒子和人一樣可以相互影響,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以一種“蘊涵法則”的形式互相聯係。粒子不可能被真正分割,而是以一種現實生活中的一般概念無法解釋的方式相互聯係著。不同的人由於某種因素相互感應,可能在同一時間看法相同,觀點一致。他的這一理論開了人類超感官知覺功能研究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