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言 讀大學僅是為了好就業、就好業?(1 / 2)

最近,微博中流行這麼一句話:“選擇一份你喜歡的工作,這樣工作的8小時你就是快樂的;再選擇一個你喜歡的人,這樣工作之外的8小時也是快樂的。在醒著的16小時都能快樂,那是多麼幸福的事。”喜歡一個人可遇不可求,需要緣分和機緣,而喜歡一份工作自己是能做到有所掌控的,而這樣的掌控先得從升學規劃開始。

雖然我們的人生道路很漫長,但緊要處常常隻有幾步,特別是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了一步,可能會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能影響一生!在現在這種規範化、程式化的社會,人生緊要的隻有幾步:高考、就業、婚姻!“高考”作為人生三大拐點基礎就尤其重要,而升學規劃為高考的成功指明了方向。

隨著高校培養模式由“精英式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必然導致越來越的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上大學”隻是學生最基本的需求,“上好大學”才是學生更加努力學習的動力。機會多了,學生自然就要麵對選擇的誘惑和困惑。從近二十年來大家口頭禪從“鬱悶”到“糾結”的變化無不反映出機會的多少對人生選擇的影響。“鬱悶”是因為機會的匱乏而鬱悶於沒得選擇,“糾結”是因為機會太多而糾結於如何選擇。現在人流行“糾結”說明正是困惑於太多選擇機會。

同時,高中生留學也逐步突顯對高校招生的影響,“全球化”的生源爭奪越來越明顯。留學熱早已不再新鮮,但與以往本科、研究生為主的留學主體不同,如今高中生開始成為留學大軍的主力。教育部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高考棄考人數達到84萬人。2010年這個數字接近100萬人,其中,因出國留學而棄考者數量不少於2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與前些年因成績不夠好擔心高考不利而出國讀書不同,目前,許多地方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特別是名校“尖子生”放棄高考、準備留學的人數激增,並且已經從過去的個案凸現成一種社會現象。“尖子生”往往有這樣的理想出口:“三分天下”——三分之一海外留學,三分之一就讀港澳台名校,三分之一就讀國內頂尖名校。

在高校擴招、生源遞減和升學渠道多元化三大因素下,在一段時期內的確使得一些低分生,甚至超低分生有機會上大學,但不等於這些學生就樂意於讀大學,在現代社會,學真本事遠遠比拿大學文憑來得重要和實在。這就使得部分高校越來越擔心生源危機的到來,甚至高校會擔心因缺乏生源而倒閉。高校招生已經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高校練好內功,提高辦學質量才是發展的王道。

在眾多重點大學頻繁表述“與往年持平”、“繼續保持穩定”的招生計劃時,鮮有其他名校像複旦大學那樣明顯地實施“瘦身”計劃。複旦大學連續3年的表態包括,“繼續精英化培養思路”、“確保錄取的學生能享受到最多的資源”、“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科學核定培養規模”,回歸往日的“精英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