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催生的合並
劉興亮:知名互聯網專家,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閃聚創始人,新媒體天使會創始人兼合夥人
2015年,企業合並之聲不絕於耳。從情人節的滴滴和快的合並,到年中的58同城和趕集合並,再到國慶節的美團和大眾點評,以及10月底的攜程和去哪兒……
2016年剛開始,蘑菇街和美麗說的合並又敲響了新一年合並的鍾聲。
為什麼合並案會在一年之內集中爆發呢?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用戶習慣用手機App(手機客戶端)上網。這就意味著,同樣的產品,用戶裝一個應用軟件就夠了。因此,同質化的公司都想留在用戶屏幕上,爭當用戶的唯一選擇。
既然大家在模式和產品技術上水平相當,那麼最快奪取市場第一的辦法是什麼?那就是投錢,用低價去吸引用戶。
當行業格局已經不會有太大變化,老大、老二燒了很多錢,把老三甩到很遠,但還是沒有決出誰是大王的時候,合並就成了老大、老二最好的選擇。
幾乎是一夕之間,兩家公司的關係從“冤家”急速轉變為“甜蜜愛人”。這樣的“化敵為友”,除了戰略上的需要,更多的是投資人和資本意誌在推動。
合並後的新公司問世後,與上遊的議價能力將比之前更強,業內將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麵,如果這樣的強勢局麵持續下去,其他競爭對手就必須走差異化道路才有可能撼動霸主。
然而,在互聯網這個強者恒強的市場,一旦霸主出現,也許就很難有新的挑戰者逆襲。
合並形成更有力的競爭優勢
沈萌:香頌資本董事
我國互聯網行業經過超十年的快速發展後,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格局,即以BAT(百度、阿裏巴巴、騰訊)和J(京東)為主的四大公司,尤其前三者有三分天下之勢。無論從先發優勢還是各自實力、資源儲備來看,它們所處的水平已經遠超其他互聯網企業。
盡管如此,生命力旺盛的互聯網業仍在不斷出現新興業態。隨著互聯網行業和傳統服務業的結合,以O2O(線上到線下)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業態快速發展起來。
新勢力興起之時,BAT公司從自身發展角度考慮,同時借鑒了美國矽穀的科技型大企業發展擴張經驗,采取了孵化創業項目或者投資某些業態的方式,參與到新勢力的發展之中。
一開始,某一領域會同時出現若幹家同質化的企業,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態。而隨著經營策略和經營能力的分化,市場會逐漸淘汰一批企業。
之後,在一個細分市場中,會出現幾家規模、業績等比較領先的寡頭企業,業態逐漸趨於成熟。而這些寡頭企業,尤其是細分市場排名前二的兩家企業,在BAT或者大的VC(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機構的支持下,通過價格戰進行激烈競爭。
最終,競爭企業發現,簡單的價格戰已經無法分出勝負,誰也吃不了誰。對它們來說,再燒錢已經沒有任何積極意義,持續的惡性競爭甚至會拖垮整個行業。若要進一步打破天花板,就要選擇合並的方式,形成更明顯的競爭優勢。
再者,近幾年,不管是互聯網業還是資本界,或者一些傳統行業,都在發展上遇到了或大或小的困難,這時候頂著巨大壓力去惡性競爭,還不如抱團取暖活下去。而BAT等投資方則通過自身在其中的權益,推動相關企業從燒錢階段轉變為注重業務增長的階段。通過合並,企業節約了成本,並且從規模擴張轉向真正有質量的發展。
而必須強調的是,對於國內互聯網企業來說,即使在合並後,也要警惕把目光局限在規模擴張這個問題上。畢竟,防止再次打價格戰的最佳辦法,就是推動創新競爭。
在一個良性發展的市場,企業應當注重自身產品技術的研發,去解決消費者的困難,真正通過互聯網產品或服務去為消費者帶來更大的便利,而不是通過簡單的複製和價格戰成為第一。
如何利用好我們超過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市場優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嚴肅問題。
淡化短期業績、淡化規模、淡化估值、淡化盈利,回歸創新、回歸產品、回歸消費者、回歸良性競爭,這是互聯網企業需要著重培養的精神意識。
今後,合並事件還會不斷發生。市場上不僅會有同類橫向合並,還會發生上下遊縱向合並。比如滴滴和快的在進行同類合並之後,還有可能在上遊進行汽車業或旅遊業的合並,或者進行下遊二手車買賣之類的合並,不斷做大做強。
畢竟,單一業務的互聯網企業很難長期存活。要麼繼續合並整合,要麼被巨頭收購,這是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趨勢,也可以稱為命運。
為了壟斷而合並
王斌:筆名磐石之心,知名IT評論人、互聯網資深預言家,著有《解密小米:互聯網思維下的商業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