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七十二福地之一---西仙源(1 / 3)

西仙源——亦在台州溫嶺市一百二十裏,屬地仙張兆期治之。

中國道教以台州天台山為南嶽衡山之佐理,十大洞天台州居其三,黃岩縣委羽山洞為第二洞天,天台縣赤城山玉京洞為第六洞天,仙居縣括蒼山洞為第十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中,臨海縣蓋竹山為第十九洞天。七十二洞天台州居其七,天台縣靈墟、司馬悔山,黃岩縣東仙源、石磕山,溫嶺縣西仙源、清嶼山,玉環縣玉溜山。

(《台州地區誌》第四十三章宗教)

“西原山,在縣西十二裏,亦名西山。其絕頂有丹灶、丹井,唐張兆期修真之地。宋陳耆卿《訪趙公戴》:西原仙境即西山,流水桃花隔世間。自笑重來湖海客,紅塵惹到白雲關。”(《嘉靖太平縣誌》卷之一)

“西源山,在縣西十二裏。本名西仙源,見杜光庭《洞天福地記》及《雲笈七簽》,並雲在嶠嶺,唐張兆期修真於此。頂有丹灶、丹井,至今存。西源庵在其下,環庵種竹,徐竹隱賦詩指為‘清涼國’者也。有橋曰西源橋,一名張老橋。宋臨海陳耆卿《訪趙公戴》:西源仙境即西山,流水桃花隔世間。自笑重來湖海客,紅塵惹到白雲關。”

(《嘉慶太平縣誌》卷之一)

“西源山,以山處張郎橋西得名。本名西仙源。又名西山、張老橋山。位於溫嶠鎮中部,南連大龍山。高113米,多鬆,間有楊梅、梨等果園。溫嶺至大溪公路經其東麓。”

(《溫嶺縣地名誌》)

踏足仙源何偶然

鬱達夫在他的名文《釣台的春晝》中寫道:“因為近在咫尺,以為什麼時候要去就可以去,我們對於本土的名區勝景,反而往往沒有機會去玩,或不容易下一個決心去玩的。”正是這樣,一直想到溫嶠鎮去探訪道教中的第五福地西仙源,因找不到合適的向導,為此一直延宕著,直至五一假期,才偶然間了了尋訪這第五福地——西仙源的心願。

這一回出遊,本想去樓旗尖玩的,卻在溫嶠張老橋村迷了路。走進馬路附近的張老橋村村部兼老人協會打聽,純樸的村人熱情為記者指點道路。聽說是記者來了,一些村民就向記者反映,當地有工廠,夜間焚燒東西,煙氣惱人,難以入睡;附近茅洋村一些搞拆解的人為避檢查,往往在夜間兩三點鍾焚燒電線、塑料板,“風吹過來,實在是臭。”我記得有關溫嶠拆解廢舊電器“洋垃圾”的報道,幾年前曾“榮登”《電腦報》頭版頭條,後來據說整治了,沒想到居住在這“洞天福地”的老百姓還一直深受其害。“我們六七十歲的人壽命少幾年沒關係,隻是後生一代的長久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危害可不少啊!”村人惋惜記者不是台州電視台的“阿福講白搭”,否則“阿福”來拍一拍,或許能解決他們的難題了。

當我問村民們,何以村名叫“張老橋”,大家都答不上來,隻向記者推薦問一問八十餘歲的陳祖壽老人——他現移居附近的溫嶺街上,熟悉掌故。我是隱隱約約知道張老橋即為紀念在西源山修真的張兆期而命名的。說到西源山,村人們充滿自豪地告訴我,馬路邊的那座山就是西源山,山上有花芯堂,堂中有唐井,相傳即張兆期所遺下的丹井,這口井水質很好,“張老橋村、趙橋村、山下村、前洋下村三四個村的村民,都愛吃此井井水。”村民口中充滿了自豪。

沒想到居然仙源近在咫尺,於是便決定上山探訪,村民熱情指點道路,叫我從東邊山路上山,然後從北邊那兒下來經陽墩廟返回村部。

環著西源山的即從溫嶠通往大溪的一條老馬路,記得原來好像是沙石路的,現在張老橋這段正在進行路麵水泥硬化。上西源山的山道外麵,新建石圍欄,轉個彎沒走幾步,便見一平整的台地,似是村人早鍛煉的處所,邊上立著兩塊碑,一是《仙源山萬仙路》樂助記名碑,另一是《紫雲禪寺紫雲宮》,刻於1992年,字跡有一些看不清楚了,約略有“道教中的七十二福地第五西仙源紫雲宮……花芯堂是唐代張兆期仙師修道之地,一九九二年重建,殿宇清雅,聳立正峰,地形像荷花放,有福地之稱。據《雲笈七簽》記載,建於唐代,有唐井一口,現還存在,泉水澄清甘甜,終年不絕,仙師煉丹的丹井丹灶依稀可辨,四周樟竹成蔭,逢三月豔陽蜂飛蝶戀,寒冬陽光燦照,使人舒適,炎夏避暑納涼,心爽意快,明山秀水。殿上三清祖師、純陽大仙,道貌岸然,與西源禪寺毗鄰,寺內佛像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