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傳承文明的載體——紙(1 / 1)

紙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為人類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發展科學技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人們曾嚐試著用甲骨、木簡、竹簡以及絲織品等材料記載事物,但是這些材料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不易普及。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迫切需要尋找廉價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人類終於發明了以植物纖維做原料的紙。

造紙術並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而是逐漸形成的,其中可能有一個或幾個極盛的關鍵階段。過去人們認為紙是東漢宦官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的,實際上在蔡倫以前已經有紙了。《辭源》記載:“倫曾總結前人經驗,始用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造紙,世稱‘蔡侯紙’。”

這種說法肯定了蔡倫以前就有紙。蔡倫曾擔任過尚方令主管造紙,他對造紙的研究概括和推廣發展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漢代麻紙的製造過程,大體是將麻頭、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濕,使之潤脹,再用斧頭剁碎,放在水中洗去汙泥、雜質,然後用草木灰水浸透並蒸煮。蒸煮可以進一步除去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雜質去除後就用清水洗滌,送去舂搗,搗碎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再用漏水的模撈取紙漿,經脫水、幹燥就變成了紙張。

公元2世紀造紙術在我國推廣以後,紙的應用基本上取代了縑帛,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科學文化的發展。

後來,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麵,除原有的麻、楮外,還利用了桑皮、藤皮、稻麥稈,進而發展到了用竹子作原料;在設備方麵,出現了活動的簾床紙模,用以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複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大大提高了效率;在技術方麵,加強了堿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

在唐、宋之際,用竹造紙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到了南宋則開始製造通用的紙。這時期產紙區域已遍及全國各地,紙的原料則因地而異。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興起了印刷業,從而又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所提高,價格也不斷下降。

10世紀以後,生產者廣泛采用楮皮、桑皮、竹子等作為原料造紙,並能生產10米~15米長的巨幅紙,有名貴的金栗箋、羅紋紙和宣紙等。除了書寫、繪畫用紙外,還有裝飾用的壁紙、剪紙等也很美觀,行銷於國內外。

造紙術從3世紀由我國傳到朝鮮,7世紀由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經中亞傳到阿拉伯。阿拉伯大批生產之後,就不斷向歐洲各國輸出,於是造紙術也隨之傳入歐洲,並由歐洲逐漸流傳到了全世界。

造紙術是中國人對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做出的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