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樂園
肺結核早期或輕度肺結核,可無任何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被忽視,若病變處於活動進展階段時可出現以下症狀:
發熱:表現為午後低熱,多在下午4~8時體溫升高,一般為37~38℃之間。這時病人常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間盜汗,女性可導致月經不調或停經。
咳嗽咳痰:是肺結核最常見的早期症狀,但也最易使患者或醫生誤以為是“感冒”或“氣管炎’而導致誤診。
痰中帶血:痰內帶血絲或小血塊,大多數痰內帶血是由結核引起的。
什麼是黑死病
黑死病是曆史上最為神秘的疾病。從1348年到1352年,它把歐洲變成了死亡陷阱,這條毀滅之路斷送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總計約2500萬人!在今後300年間,黑死病不斷造訪歐洲和亞洲的城鎮,威脅著那些劫後餘生的人們。盡管準確統計歐洲的死亡數字已經不可能,但是許多城鎮留下的記錄卻見證了驚人的損失:1467年,俄羅斯死亡127000人,1348年德國編年史學家呂貝克記載死亡了90000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數字高達1500人!在維也納,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喪命,根據俄羅斯摩棱斯克的記載,1386年隻有5人幸存!
650年前,黑死病在整個歐洲蔓延,這是歐洲曆史上最為恐怖的瘟疫。歐洲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先驅薄伽丘在1348~1353年寫成的《十日談》就是瘟疫題材的巨著,引言裏就談到了佛羅倫薩嚴重的疫情。他描寫了病人怎樣突然跌倒在大街上死去,或者冷冷清清在自己的家中咽氣,直到死者的屍體發出了腐爛的臭味,鄰居們才知道隔壁發生的事情。旅行者們見到的是荒蕪的田園無人耕耘,洞開的酒窖無人問津,無主的奶牛在大街上閑逛,當地的居民卻無影無蹤。
這場災難在當時稱做黑死病,實際上是鼠疫。鼠疫的症狀最早在1348年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奧的佛羅倫薩人記錄下來:最初症狀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極少有人幸免,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在3天內死去,通常無發熱症狀。
科普樂園
10%的歐洲人對艾滋病免疫。艾滋病可謂是20世紀以來流行最廣泛、破壞最嚴重的瘟疫。為了尋找對策,各國都傷透了腦筋。而歐洲卻享有天時地利,其中10%的人生來就帶有抵抗艾滋病的基因突變。這種基因突變名為CCR5-32,它引發白細胞表麵常規CCR5蛋白質突變,從而阻止艾滋病毒進入細胞破壞機體免疫功能。遺傳學家發現它們早在2500年前就已經存在,好像對未來基因命運未卜先知一樣。
什麼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中文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英文的縮寫是AIDS,中文的音譯為艾滋。在香港、台灣和海外中文報刊中,也有譯為愛滋病、愛之病、愛死病的,意思是本病的發生、傳播與人的性行為有密切關係的。
具體些來說,艾滋病是人體自身免疫防衛係統受到破壞的傳染性疾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體淋巴係統而致病的,所以它不是一種先天遺傳性的疾病,而是後天感染的疾病。眾所周知,健康的人體內的淋巴係統具有重要的免疫防衛功能,這就是大家說的抵抗力,患上艾滋病後,這種免疫防衛功能遭到破壞,人體的抵抗力大大降低乃至完全消失,使得一些病原體或微生物很容易侵入到人體內而致病,而且很難治愈。這些病原體,我們稱之為機會感染者,意思是它們是靠特殊的機會和條件才得以侵入人體而致病的,其中有卡氏肺囊蟲肺炎、弓形體病、巨細胞病毒、隱孢子蟲病、黴菌等。作為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是很不容易得這類疾病的,而在免疫功能遭到破壞的艾滋病人身上,這些病原體得到機會,大肆繁殖,構成病態,無法治愈,直至死亡。所以,艾滋病就是人體免疫係統遭到損害的疾病,臨床上具體表現是:各種病原體的感染和發生癌症,也是導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