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類隻有一個基因組,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成果也應該成為人類共同享有的財富。所以說“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最重要特點便是全球化。
1988年4月,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IUGO)宣告成立。HUGO代表了全世界從事人類基因組研究的科學家,以協調全球範圍的人類基因組研究為宗旨,被譽為“人類基因組的聯合國”。目前,我國已有40多位科學家加入了這一組織。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也在1988年10月成立了“UNESCO人類基因組委員會”。1995年又成立了“國際生物倫理學會”,楊煥明教授是這一學會中的中國代表。
UNESCO發表的《關於人類基因組與人類權利的宣言》,成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世界宣言”。
人類基因組“完成圖”是完全覆蓋人的基因組、準確率超過9999%的全DNA序列圖。這是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艱巨、最重要的任務之一。2001年8月26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完成圖”提前兩年繪就。我國承擔的工作區域位於人類3號染色體短臂上,包含3000多萬個堿基,約占人類基因組的l%,因此簡稱為“1%項目”。
我國有56個民族,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以上。人類基因組計劃及資料中,如果沒有中國人的數據,就不能代表全人類。現在,中國人終於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為此,我們要感謝那些大聲呼籲、積極奔走、腳踏實地工作的人們,是他們為中國人爭得了一份榮譽。
說起我國是如何爭取到這項艱巨的工作的,還真是一段坎坷的經曆呢。光是對於是否參與國外早已開始的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我國就曆經了10年的討論。
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反方的意見認為:一方麵,我國的財力有限,難以承受測序工作帶來的沉重的資金負擔;另一方麵,我國的基因研究雖然已達到一定水平,但要承擔複雜的測序任務,不管是從設備來說,還是從人才來說,都離要求很遠。
正麵的意見則認為:人類DNA序列圖關係到2l世紀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產業的基礎建設,不參與序列圖繪製,就會落後其他國家一大步,隻能眼巴巴地看著我國永遠失去參與的機會。楊煥明教授指出,中國建立大規模的基因組序列圖構建係統,隻是時間的問題。越晚,我們民族付出的代價就越大。不做,就是我們的失職。曆史將要追究所有人的責任,包括討論中持不同意見的雙方。
持正麵意見的科學家還舉例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如德國就是1995年才開始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他們之所以最終作出了這一決定,正是出於深刻的曆史反省。他們寧願做“差學生”,也不願放棄研究的機會。實際上,基因已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爭奪這一資源的“世界大戰”已經打響,假如再不參與進去,未來的悲劇就是無法避免的。
總之,我國的決策部門以及所有相關的研究人員,一直在沉重地、痛苦地思考這個問題。爭論雖然激烈,焦點其實就是一個如何處理長期效益與短期效益、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矛盾?
正當我國就是否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而激烈爭論時,現實的發展已刻不容緩了。中國是人類基因資源的“首富”。中國人多。疾病也多,再加上中國人幾千年的定居傳統,許多少數族群生活在偏遠的大山裏,形成的家係最多最純。對於基因研究和產業開發來說,中國無疑是一個“基因寶庫”。
於是,一些外國科研機構紛紛把目光盯上中國。1996年,哈佛大學製定的“群體遺傳學計劃”宣稱,它要在中國研究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在內的幾乎所有“文明病”,並采用2000萬中國人的血樣及DNA樣本。2000年1月13日,企圖壟斷基因組信息的塞萊拉公司宣布,它已經在中國的台灣與上海同時“登陸”。這一公司還公開聲稱:
得到中國富甲天下的動物、植物與人類基因資源,是擴大國際商務與基因組信息的基礎。在台灣,他們得到了政界首要的支援,計劃投資一億美元。在上海,他們收購了原先以“測序服務”名義注冊的外資公司Cene Core的95%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