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醫學對前列腺的總體認識(一)(1 / 1)

第一節 曆代醫家論述

中醫學無前列腺一詞,由於它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必包含在髒腑學說之中,其生理功能多概括於腎、膀胱、三焦等髒腑功能之中;因它與生殖泌尿有關且是易發病的器官,必是古已有之的常見病,其臨床表現應包括在淋證、癃閉、遺精、陽痿、尿濁、尿血、少腹痛及不育等病證的範疇裏;其治療更是以辨證論治而取效。故經曆代醫家的臨床實踐,認識逐漸深入,診治水平逐步提高,為我們攻克此類疾病積累了大量寶貴資料。為此,先將中醫的源流逐一探尋,是本節的意義所在。

秦漢時期,現存中醫理論經典巨著——《黃帝內經》中已有淋、癃、萎、濁的記載。如《素問·氣厥論》說:“黃帝問曰:五藏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說明熱在下焦能導致小便不通及尿血;《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五氣所病:……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指出膀胱氣化不利則癃,氣化無權則遺尿;《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轉反戻,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又雲:“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溺赤,甚則血便。”《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也說:“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小便黃赤,甚則淋”。說明熱能導致小便混濁,而且根據運氣學說指出,火熱偏盛之年,人多病尿赤及尿血,這與急性前列腺炎多因熱邪傷津損絡所致甚為相符;《靈樞·五味論》說:“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胎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說明酸味能引起小便不利,今對前列腺病慎食酸味即受此啟發;《靈樞·經筋》說熱邪也是陽痿的成因之一,“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

被譽為東方醫學之聖的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篇中說:“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並又說:“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華佗(曆代認為是後人托名)在《中藏經》中進一步指出了酒熱所傷、色欲過度等引起淋證的原因,如“諸淋與小便不利者,皆由五髒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澀,榮衛耗失,胃熱飲酒,過醉入房,竭散精神,勞傷氣血,或因女色興,而敗精不出,或因迷寵不已而真髓多輸。或驚惶不定,或憂思不寧,或饑飽過時,或奔馳不定,或隱忍大小便,或發泄久興,或寒入膀胱,或暑中胞囊。……狀候變異,名亦不同。則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之八種耳。冷淋者,小便數,色白如泔也。熱淋者,小便澀而色赤如血也。氣淋者,擠腹滿悶,小便不通利而痛也。勞淋者,小便淋瀝不絕,如水之滴漏而不斷絕也。膏淋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砂淋者,臍腹中隱痛,小便難,其痛不可忍,須臾從小便中下如砂石之類,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色澤不定。此由腎氣弱而貪於女色,房而不泄,泄而不止,虛傷真氣,邪熱漸深,結聚而成砂。……虛者謂腎與膀胱俱虛,而精滑夢泄,小便不禁者也。實則謂經絡閉澀,水道不利,而莖痛腿酸者也。”

從如上引述可以看出,在秦漢時期,已能區別與鑒別小便淋瀝、小便不通及尿血等症。《內經》中已指出熱邪及炎熱季節能導致小便淋澀、陽痿、尿血。張仲景所描述的淋之症狀,與急性前列腺炎的臨床表現一致,並且指出不可用汗法。華佗把淋分為八種,具體描述了症狀及成因,其分類法,至今仍用於前列腺疾病的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