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注釋(3 / 3)

[37]作者宋朝盧代顯,精通天文地理,一代名士。後看破紅塵喧囂隱居山林。此書是將天文地理的各種現象綜合起來進行分析,科學性很強。宋版殘本至今仍有存世。

[38]監控視線不能涉及的位置。

[39]清末民初非常盛行,講述的是古代十數朝發生的各種奇異事件。有的已被後人解釋,也有的始終是個謎。作者不詳,有說是江蘇常熟人翁潤田所著,有說是《聊齋誌異》作者蒲鬆齡早期收集的資料。此書因為太過詭異,而且其中有許多行凶害人的法子,解放初就被列為禁書。

[40][41][42]全為唐代堪輿祖師楊筠鬆所著。這幾部著作都是講解的堪輿之法,屬於巒頭派。這三本著作一直流傳至今。特別是其中的《撼龍經》和《青囊妙訣》,是為堪輿學中的代表之作。《青囊妙訣》又名《青囊奧語》。

[43][44]堪輿學中切金斷玉派的經典著作,切金斷玉派為巒頭派旁支,開始不為世人所知。所以當這兩部著作真正為世人知曉和認可時,已經無法考證其具體為何人所著。有一種說法《天心經》也是楊筠鬆所著,但後人從內容表達以及理論依據上查證,覺得《天心經》與楊筠鬆其他著作理論相去甚遠,因此這種說法很值得懷疑。還有就是這兩部著作的理論極其晦澀,很少有人能讀懂,所以現在存世的內容隻有最初的三分之一不到。

[45]明代一部記錄各種奇異之人的書冊,由當時的戶部負責編撰。編錄此書其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作用隻是為了滿足宮內不能外出之人的獵奇心罷了,所以其中有許多內容是杜撰出來的。

[46]明代一部記錄各種奇案大案的書冊,由當時的刑部負責編撰。此書對實際案件的偵破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直到民國,都作為刑探部門的學習參考資料

[47]有些坎麵中的機栝是需要人為操作的,操作的人就叫“竿子”。

[48]這是一個民間神話故事,說是天龍下凡,與墨玉潭碧蛟交合,碧蛟得孕,生出魔龍七條。後七條魔龍危害人間塗炭生靈,被王母遣神將捉到天上,壓在七星霓霞宮的七根主柱下作為柱座。每過七七四十九天,可允許它們在夜半之時悄悄翻身,鬆抖一下鱗甲。

[49]不知出自何朝何人之手,最初為碑刻,記錄的都是古時越地的奇聞怪事。後碑碎,隻遺碑拓。再後來碑拓破損,隻能抄錄成書冊。至今仍有手抄殘本存世,品相好的價值極高。

[50]元代山東地界一個叫康悅鬆的人所著。此書最初應該是專門收錄蟋蟀的蟋蟀譜。因為它的前麵有一半都是描述的各種蟋蟀的特點和飼喂方法,後麵一半才陸續有其他怪蟲收錄其中。台北博物館有此書籍的元代版。

[51]是最早專門詳細描寫龍的著作。當時以竹簡書寫,所以篇幅不大,其中總共大概描寫了八種龍。存世有散碎竹簡,且字跡已然模糊,想全篇辨別清楚極為困難,許多文字為推斷揣測而出。

[52]也是不知何朝何人所著,且雖為《異獸全記》,殘本存世的隻有《水怪錄》這一篇。其中記錄了水猴子、無角花蛟、水晶水母、入水兔這四種怪異物種。

[53]薑子牙所製,取材為紂王炮烙銅柱之銅,因為此銅中注有被炮烙而死的人們的精血和怨怒之氣。

[54]清乾隆時期湖南人時見忠所著,他曾官至兩河管製,有機會接觸民間,多與水道接觸,所以收集眾多資料寫成此書。但此書中大多為傳說,還有些是鄉人、手下為了取悅他而杜撰出的故事,真實可信的資料極少。此書現存世不多,品相好的清版價值很高。

[55]這隻狸頭至今完好保存在蘇州博物館。

[56]記載蘇州從古至今發生的各種大事。據說總共有五十多冊,本存於胥門內子胥祠中,抗戰時期子胥祠遭日軍飛機轟炸著火,本書也一同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