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1 / 2)

在莽莽十萬裏的雲陽山偏東南方,有一山穀,叫太平穀,穀中坐落一村子,叫太平村,有百戶千餘人,村中人一代又一代幾乎都是過著半農半桑的生活,尚能自給自足,與村外的世界幾乎隔絕。

李家是太平村中唯一不事農桑的獵戶,通過以獵獲的野物與鄰裏換取糧食為生計。或是世代為獵的緣故,李家男子個個生得虎背熊腰,氣力如牛,即使臘月時節,腰間僅圍一件剝取的獸皮,亦不覺得寒冷。

李七月不是李家人似的,個兒倒是與常人一般,但生得麻杆一般,瘦瘦弱弱的,五官雖是端正,然麵色暗黃,完全一副病秧子模樣,似乎一陣山風就能將他吹去。李家的子孫,尤其男孩兒,個個都在十歲前空手搏殺成年惡狼。而如今已滿十二歲的李七月每次跟倆哥哥捕獵時,單是走山路便跌得鼻青臉腫的,滿地打滾兒,更別提拉弓射箭。回來的路上,倆哥兒象扛一頭野豬似的,將他抗在肩上,否則憑他的腳力,一路程走上三也沒個完。

李七月跟著倆哥哥打下手,身上斜背一張二哥為他定身打製的號竹弓,當然與李家人常用的牛角牛筋為主材製作的清弓不可同日而語,箭壺中有十餘箭頭削得鋒利的梨木帶羽箭枝,腰帶左右吊著大哥去年送給他的一對尺長形如月牙兒的鹿角刀,當然這些裝備可不是讓他擒虎搏狼的,也不是用來防身禦獸的。至今李七月連遍山跑的野兔山雞都未曾獵捕一隻,倆哥哥的用心很簡單,隻是讓他有獵人的樣兒,至於中看不中用或是中看又中用,反正就是個譜兒,擺出來的,別讓村裏人看了“世襲”獵家的名頭。

另有一山藤編製的背簍背在肩背上,這背簍對於李七月來才算得上真正用途,這叫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他跟在倆哥哥屁股身後總是能撿到野菇山菌,在大家滿載而歸時,背簍裏絕對滿滿當當的——大家都是勞動沒閑著,隻是分工不同而已。

山裏是養不得閑人的,李家叔佰們見李七月“斯斯文文”,卻又扁擔橫放著不知是“一”,整日無所事事,便與他父母商量,爭取在近一兩年內一大家人合力在村東山腳下荒涼處開墾出幾畝熟地,以便他自食其力,自然也斷了李七月成為獵人這一條不是前途的前途。

在熟地還未成熟地前,太平村出事了。

八月末,眼看農田裏的莊稼收獲在望,卻被不知從何處闖來一群近百頭大大的野豬毀壞殆盡。李家帶頭,眾村民合圍下,野豬死傷大半,被生擒亦不在少數,但仍有二十多頭野豬逃之夭夭。

於是李家爺叔侄三代人無論男女隻要能走得動的,均是全身披掛,誓師出動,誓要將這群禍害屠殺得幹幹淨淨。即使李七月才有八歲的妹也捋胳膊袖卷褲腿兒爭前恐後躍躍欲試,當然被其爹爹訓斥後才撅著嘴兒哼哼唧唧地一步三搖地回家。

雖李七月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無縛雞之力,卻也不甘落後,轟轟烈烈地加入追剿野豬隊伍之中。

野豬雖然不能力敵全副武裝的獵人,也算不上狡猾,卻是異常蠻橫,但有逃避空隙,無論有沒有路,即使前麵是懸崖,憑著一身皮糙肉厚硬是埋頭橫衝直撞,李家人再是強壯也隻得躲避其鋒芒,任其逃得一時。

在一輪又一輪的追剿中,這群野豬接二連三地被狙殺,五後,僅剩下一頭半人高身如牛犢般的野豬,已跑出距離太平村近二百裏。李家人合計一下,僅留三人繼續追剿,其餘人整理被獵捕的野豬回村,而李七月的倆哥哥就在三人隊伍之中,他本人早被落在半道上,等回頭的人一起回村。

三前他被留在一座距離地麵有兩尺高的洞裏,這座洞是李家人曆代進山行獵必定落腳的地方,洞口狹,洞中較為寬敞幹燥,十多人居住其中亦不覺擁擠,一盞羊脂油燈映照得洞中忽明忽暗,洞內一角落裏搭建一張簡易的藤床,另有石鍋石碗,有不少幹柴碼垛在另一角落裏,還有半石雜糧。

李七月觀察半也不知道這座洞是然形成還是曆代先人無聊時工開鑿,他可沒心思繼續研究。洞前十丈外有一明鏡的湖泊,湖麵寬廣約有千頃,青山綠水,使人心曠神怡,接連幾,他都坐在湖邊看日落日出。第四日,夕陽墜落之際,他百無聊賴地正欲離開湖邊回到洞裏繼續睡覺,這時遠處傳來一陣尖銳的鳥鳴聲,他極目遠眺,現遠處迎麵飛來一黑點兒,不過幾個喘息時間,黑點漸漸變大,一頭展翅約有尺長的白尾鷲迎麵飛來,同時他也看到飛在白尾鷲前麵是一隻斑鳩,正倉皇而逃。這隻棕黃色的斑鳩飛得東倒西歪,搖搖欲墜,眼看已經喪命白尾鷲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