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俠引言: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書籍《山海經》中就記載了昆侖山一帶有“炎火之山”,以為“山在燃燒”,因名“火山”。這是記載火山的最早文獻,可見“火山”一詞源於我國。今天就讓我們進行一次火山之旅。
“火山”是地球內部熔融岩漿等高溫物質噴出地表堆積形成的高地。火山爆發時,地球表麵就像被炸開了一條連接地下深處的通道,一根通向岩漿源地的“喉管”,霎那間,成千上萬熾熱的岩漿、氣體、塵埃和圍岩碎屑、熔岩塊、石塊等,從“喉管”中噴突而出,衝向雲霄,形成一根巨大粗壯的火柱。火柱衝至一定高度,體積急速膨脹,形成了如氫彈爆炸的蘑菇狀煙雲。煙雲是由噴出的氣體、水蒸氣以及細小的火山碎屑物等合成,其中帶正電荷的大量水汽與帶負電荷的火山灰在高空相遇,由於高空氣濁溫低,兩者結合迅速凝結成雨滴,以暴雨形式降落,並伴有閃電雷鳴,形成了一副壯觀又恐怖的自然景象。{TP火山噴發之謎1.TIF}
暴雨攜帶著火山碎屑物和岩屑物質急速直下,形成火山泥石流,常和熔岩一起,以極快速度順地勢向低處流動,沿途切割山地、毀壞林木、道路、村莊、建築物等,給居民帶來始料不及的災難。
火山爆發,是釋放地球內部能量的一種表現。不同類型的火山,因噴發方式不同,其噴出物的性質也不一樣。
當火山噴出的是酸性岩漿時,熔岩的氣體含量特別多,熔岩流很粘稠,流動速度較慢,氣體不易散逸,容易造成堵塞。猶似巨大的瓶塞,一旦堵塞,這樣就導致“瓶塞”下麵岩漿中的高壓氣體愈積愈多,壓力愈積愈大,如果熔融岩漿積聚的壓力大於“瓶塞”的壓力時,便衝破瓶塞而出,發生猛烈爆炸。與此同時,大量氣體、火山彈、火山礫、火山豆、火山灰等固體噴發物將衝向高空。
像這類大發雷霆、爆炸式噴發的火山,屬中心式噴發,岩漿性質以酸性、中性占大多數,酸性、中性岩漿噴發後,火山噴出物常常在火山口周圍堆積並形成火山錐堆積體,稱錐形火山。眾所周知的日本富士山、意大利維蘇威火山,都是錐形火山。
相比之下,西北歐冰島著名的拉基火山、美國夏威夷島上的基韋厄火山就溫和得多。當拉基火山於1783年爆發時,基性熔岩從一段16千米長裂隙的22個噴口中噴出,基性熔岩粘性小,流動性強,熔岩流覆蓋了565平方千米的地麵,這是人類史無前例的一次裂隙式大噴發。美國夏威夷島上的基韋厄火山,產生的也是基性熔岩流,氣體能自由逸出,火山通道很難堵塞,壓力也就不易於積聚,火山爆發相對緩和。基韋厄火山口裏貯滿了熾熱的熔岩,就像是一個“熔岩湖”。湖中熔岩溫度不定,時高時低,當熔岩升高時,熔岩從火山口溢出“湖岸”,四散流動,形成熔岩流、熔岩瀑布……像這樣的火山噴發方式,沒有氣體爆炸。
火山按其活動性質,分為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