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級艦既可反艦、防空,又可對潛攻擊,還可充當指揮艦。適於配合核動力水麵艦隻活動,為艦隊擔任警戒、護航。此外還可作為艦隊的組成部分,用來攻擊敵航空母艦和兩棲力量,破壞敵海上交通線,並在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中提供對岸火力支援。
美國“貝爾納普”級導彈巡洋艦
美國“貝爾納普”級導彈巡洋艦由“萊希”級導彈巡洋艦發展而來,1964年服役,共建9艘。起初被命名為導彈護衛艦,1975年6月更名為導彈巡洋艦。
該艦滿載排水量為8575噸,航速33節,14節時續航力為8000海裏。
該艦裝有1座雙聯裝MK-10MODl5型對空和反潛導彈兩用發射裝置,既可發射“標準”SM-2ER艦空導彈,又可發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是首次安裝多用途導彈發射裝置的巡洋艦。該裝置具有容易布置、占用空間少、並可根據任務的不同和需要調整導彈裝載比例的優點。配備2座324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密集陣”近防武器,多部雷達及先進的電子戰設備。裝有“戰術旗艦指揮中心”係統,具有編隊指揮能力。貝爾納普”級導彈巡洋艦有4艘在大西洋艦隊服役,5艘在太平洋艦隊服役,1996年全部退出現役。
美國“長灘”號巡洋艦
1957年美國將“長灘”號導彈巡洋艦列為采用核動力裝置的艦艇,同年12月2日該艦在美國伯利恒鋼鐵公司的昆西船廠開工,1959年7月14日下水,1961年9月9日服役,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核動力的水麵艦艇,該艦僅造1艘。
該艦艦長220米,寬22米,吃水9米,標準排水量15540噸,滿載排水量17525噸,相當於美國海軍最新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排水量的2倍。采用2座C1W型壓水堆和2台齒輪傳動蒸汽輪機組及雙軸雙槳,航速30節。
該艦攜載有防空、反艦、反潛和對陸攻擊等多種武器,並具有導彈攜載量大(僅“標準”SM-2ER防空導彈即達120枚)、作戰範圍廣(續航力大、武器射程遠)、安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等特點,能夠同時自動或半自動定位、鑒別、跟蹤目標和控製諸武器,攔截和摧毀不同方向和高度來襲的空中、水麵、水下和岸基目標,可使用各種手段進行電子對抗,因而其作戰能力很強。
該級艦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著核動力裝置費用高、管理和維修複雜以及操作人員增多等特點,這也是美國海軍後來在建造新型巡洋艦時擯棄采用核動力的原因。該艦的主要使命是與航空母艦組成編隊,擔任防空、反潛警戒和打擊水麵艦艇和岸上目標等任務,目前已退役。
俄羅斯“基洛夫”號巡洋艦
該級艦是蘇聯海軍於20世紀80年代初新建的第一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相當於美國“提康德羅加”級的3倍。目前已建成3艘,另有1艘在建。
其首艦“基洛夫”號於1975年開工,1980年建成,部署在北方艦隊。第二艘“伏龍芝”號部署在太平洋艦隊。第三艘“加裏寧”號(後稱“納希莫夫”號)也在1990年加入北方艦隊。第四艘“安德羅波夫”號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