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張衡(1 / 3)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他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麵,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一、張衡的生平

張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夏村)人。他曾任尚書和河間相等職。《後漢書·張衡傳》說他“天資濬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道德漫流,文章雲浮,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奇技偉藝,磊落煥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少年時代的張衡就求知欲很強,學習熱情高漲。在少年時代就熟讀了《詩經》《書經》《易經》《禮紀》《春秋》等經典名著。同時,他的學習不限於五經,對天文、地理、氣象、文學等無不兼學並覽。崔瑗評價他:“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

張衡

公元94年,19歲的張衡懷著遠遊的誌願,告別了“閉門家中坐,苦讀聖賢書”的生活,踏上了遊覽名都大川,訪師求友的旅途。這次遊覽,不但加深了他對前人文學作品的體會,而且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素材,為他後來寫成著名的《西京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23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遊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工夫,精心雕琢、反複修改,於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為人們廣為流傳。

公元108—111年,張衡一直專心進修學業。就在這期間,張衡開始精讀揚雄的《太玄經》。張衡在精讀《太玄經》以後,就逐漸從文學創作轉向哲學研究,特別對宇宙間最偉大的自然現象規律,如天文、曆法、數學等科學理論開始了學習。並且製造科學儀器,對天文現象等實行詳細的觀察和長期地測量工作。

安帝永初四年(111年),張衡官拜郎中,後調任太史令。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長達14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曆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他在任職期間,對天文曆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公元119年,洛陽和其他地區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促進了張衡加緊對於地震的研究。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精確地測得在距離洛陽1000多裏的隴西發生了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距張衡已經晚了1700多年。

地動儀

在氣象學方麵,張衡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候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杆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這個儀器和歐洲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相似,但是候風雞是在12世紀才出現的,比起張衡的候風儀晚了1000年。

永和四年(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隻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6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