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臣郭子儀乃四朝元老,他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手握重兵,一舉手、一投足都關係到大唐帝國的存亡,即便是皇帝都敬他三分,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在自己的祖墳被人掘了的時候,卻氣不長出,麵不改色。
當時,皇帝身邊有一個叫於朝恩的宦官,為人很勢利,雖然沒有什麼才華,但是由於他擅長溜須拍馬,所以深為皇帝寵愛。
於朝恩對郭子儀的才幹、權勢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麵前打小報告,誹謗攻擊郭子儀,卻沒有成功。在憤憤不平之下,他竟然暗中指使人盜挖郭家的祖墳。
身在前線的郭子儀得知自己家的祖墳被掘,非常氣憤。滿朝公卿都以為郭子儀必會有所動作,但是,當他從前線返回朝廷時,並沒有因此大張旗鼓地實施報複。
不僅如此,郭子儀還平靜地對皇帝說:“我多年帶兵,並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殘暴行為,士兵毀壞別人墳墓的事也發生過不少。我家祖墳被掘,這是報應的結果,並不是他人故意破壞。”
很顯然,郭子儀要除掉一名奸宦不費吹灰之力。然而,郭子儀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忍讓,選擇了平和地對待。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衝突都是由於一方或雙方糾纏不清或得理不讓人,一定要小事大鬧,爭個勝負,結果矛盾越鬧越大,事情越弄越僵。如果能夠學學郭子儀“難得糊塗”的做法,在小事上適當地糊塗一下,得理也讓人三分,用寬容之心待人,那麼自然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菜根譚》說:“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食,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有理也讓三分,不僅可以化解矛盾,還能夠讓彼此加深理解、增進友誼,對於建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起到促進作用。做事要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得理之時,不妨讓人三分,做一個聰明的糊塗人。
做一個聰明的糊塗人
《莊子》中有一句話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還有一句古話,叫“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樹木長得比林中大多數的樹都高了,勁風就會將其折斷,因鋒芒太盛而夭折,那就太不劃算了。如果一個人是真正的聰明,就不要總在別人麵前隨便地“賣弄”。否則,不但會使你的聰明變得“廉價”,有時還會給你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天資聰穎,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官拜翰林學士,在宰相王安石門下做事。
有一天,蘇東坡拜見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正在午睡。書童便將蘇軾迎入東書房等候。蘇軾閑坐無事,見硯下有一方素箋,素箋上是一首詠菊詩的草稿,隻寫了開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心想:“‘西風’就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與秋霜鬥,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是大錯特錯了。”蘇東坡一時興起,提起筆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寫完後才自覺擅自續詩的做法是不禮貌的,悄然溜走。
王安石醒來後,看到這兩句詩心裏很不滿意。他想教訓一下這個平素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蘇東坡。於是王安石奏請皇帝,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任職將近一年,轉眼便已是深秋,一日忽然起了大風,風停後,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隻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了。東坡一時目瞪口呆,此時方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地對友人說:“小弟被貶,隻以為宰相是公報私仇,誰知是我的錯。切記啊,不可輕易譏笑人,正所謂經一事長一智呀!”
詩詞歌賦都有佳作傳世的一代才子,隻因為恃才傲物,口出妄言,前後3次被王安石教訓,從此再也不敢輕易譏笑他人。人天性是喜歡炫耀的,總會因為稍有才氣而洋洋自得,殊不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最後成為井底之蛙被人貽笑大方。一個人讀不盡天下的書,參不盡天下的理。正如古人所說:“寧可懵懂而聰明,不可聰明而懵懂。”
隋唐才子薛道衡,13歲時就能講《左氏春秋傳》,隋高祖時,做內史侍郎。薛道衡不僅善於作文,而且善於謀事,是一個很有政治遠見和軍事謀略的人。
人有所長,必有所短。薛道衡為人迂闊,恃才傲物,不懂謀身之道,隋文帝曾經多次對他“誡之以迂誕”,然而薛道衡就是不改。
隋文帝開荒年間,薛道衡因受株連除名被流放嶺南,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當時正任揚州總管,想借機拉攏他。楊廣派人傳話要薛道衡取道揚州去嶺南,並準備啟奏文帝把他留在身邊。薛道衡卻因為看不慣楊廣的為人,取道江陵而去,楊廣懷恨在心。大業五年,薛道衡被召進京,當時已是自負才氣的隋煬帝楊廣在位,薛道衡卻為了顯示自己才氣,呈上了《高祖文皇帝頌》,文中對死去的文帝極盡讚美之詞。煬帝看了很不高興,但楊廣還是隱忍未發,隻是安排薛道衡去做司隸大夫,然後找機會給他安上一個罪名,治他的罪。可是薛道衡一點也沒有去想自己的處境有什麼不妙。朋友勸他“杜絕賓客,卑辭下氣”,他也不聽。最終楊廣找到機會,給薛道衡安上一個“悖逆”的罪名,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