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名詞概念及簡要論述
腧穴是人體髒腑經絡氣血輸注及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輸”;“穴”即空隙的意思。腧穴在《黃帝內經》中有“節”“會”“氣穴”“氣府”“骨空”等名稱;《針灸甲乙經》中將腧穴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中又稱其為“穴道”;《神灸經綸》則稱其為“穴位”。腧穴與經絡有密切關係。《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腧穴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以上這些論述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係、互相輸通的特殊部位。這種“輸通”是雙向的,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腧穴又是疾病的反應點和治療的刺激點。
腧穴與中醫療法
很多種傳統中醫理療法都是以腧穴為基礎,而發生積極的治療作用的,主要理療法如下:
①按摩療法:即用雙手作用於腧穴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一種方法。
②刮痧療法:即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腧穴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目的的一種理療方法。
③拔罐療法:即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吸著於腧穴部位,從而造成淤血現象的一種療法。
④除上述幾種療法以外,還有針刺療法、艾灸療法等。
發展
關於認識腧穴的曆史
無定位階段:最初人們用砭石割刺癰疽腫瘍,排膿放血,以解除病痛。後來,人們逐漸發覺用砭石直接刺激體表壓痛點效果很好,這就是“以痛為腧”的規律。因此,這個階段的穴位是沒有固定位置的。
定位定名階段:經過反複實踐,人們發現刺激體表的某些部位對相應的疾病或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經過日積月累,便逐漸發現某些部位和某些病症具有相關性的規律。戰國晚期至秦漢時期,確定了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療作用,並加以命名。
係統分類階段: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實踐,人們發現各個腧穴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係的。魏晉唐宋時期,經絡、部位、穴位逐漸結合起來,成為係統分類的基礎,腧穴有了係統分類。
國際標準化階段:199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部分專家編寫了《經穴部位》《經穴部位文獻考與解剖》,並繪製了標準化穴位圖。後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準,從1991年1月1日起腧穴標準化穴位圖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在全國實施。這時,腧穴名稱統一,定位統一。
腧穴的臨床意義
如正文所述,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輸注髒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髒腑。所以在臨床上,腧穴有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雙重意義。
臨床意義
(一)診斷意義
由於腧穴有溝通表裏的作用,內在髒腑氣血的病理變化可以反應於體表腧穴,相應的腧穴會顯出壓痛、酸楚、麻木、結節、腫脹、色澤變化、丘疹、凹陷等反應。因此,利用腧穴的這些病理反應可以幫助診斷疾病。
(二)治療意義
通過針灸、推拿等刺激相應腧穴,可以疏通經絡,調節髒腑氣血,達到治病的目的。腧穴不僅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相鄰組織、器官的局部病症,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的病症。此外,某些腧穴還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可專治某種疾病。
(1)近治作用
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中具有的共同特點。凡是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疾病。
(2)遠治作用
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症,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療全身疾患的作用。
(3)特殊作用
臨床實踐已經證明,針刺某些腧穴,對機體的不同狀態,可起到雙向的良性調整作用。例如泄瀉時,針刺天樞穴能止瀉;便秘時,針刺天樞穴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療作用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大椎穴可退熱,至陰穴可矯正胎位等,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