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魏書生,1950年出生。19歲當民辦教師,21歲進工廠,28歲起到中學任教。由於成績卓著,他先後被評為省先進班主任、省勞動模範、特等勞動模範、特級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魏書生的奇跡和榮譽是幹出來的。他從1986年起任遼寧省盤錦市實驗中學校長兼書記,後又擔任盤錦市教育局局長兼黨委書記,另外還有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中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全國中語會副理事長等38項社會兼職。但他始終不離教學第一線,一直堅持上語文課,並當班主任。他是教書育人的模範。在他手下,再亂的班級也會變好,再差的學生也能成才。他所教班級的學生德智體全麵發展,素質高,升學考試成績每屆都名列全市前茅。

十多年來,魏書生已在除台灣省以外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地區作報告1100多場,上公開課600多次,堪稱全國之冠。他熱愛教書,酷愛讀書,也善於寫書。至今已發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編、撰寫出版了15本書。其中《班主任工作漫談》、《家教漫談》等著作受到歡迎和好評。魏書生是我國教育界的傑出代表。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早在1984年便指出,魏書生“是個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誌教育事業,有一種忘我精神。”

卓越之路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魏書生老師教書育人,很有特色。1979年3月他接班的40分以下的8名差生,每人年年有一張統計表。這張表上分12個月、每月12項,總計156個數據,他每個月都認真統計總結。5個學期後,平均每人完成了44萬字的語文練習,18萬字的日記,讀了21000頁的課外書。升學考試,這個經過重點中學選拔後的班級,語文平均成績比重點中學高出7.8分,8名差生都達到高中、職高錄取分數成績,連入學語文隻有24分的差生,畢業考試時語文成績達到了72.5分,升入了高中。

隨著他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的工作也越來越忙,他任校長、書記,省內外社會兼職達38項之多。他的負荷越來越重,但班級工作和語文教學工作卻是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有效。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麵成績逐漸提高,單就人們最看重的考試分數也逐漸提高。以1988年魏書生所教的兩個畢業班為例:暑假升學考試135名學生都達到了升學分數線;全市14所中學,超過600分的考生共30名,魏書生班占了10名;全市總分第一、二、三名及語文、政治、數學、化學、英語、生物的學科第一名都是魏書生班的學生。

是什麼原因讓魏書生獲得教育教學上的成功呢?

是什麼原因讓學生素質不斷提高的呢?

魏書生教育改革成功的一條經驗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營造師生互助的氛圍,讓學生產生“我要學習,而不是老師要我學”的意識;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想法後,及時給學生具體的方法指導,如閱讀方法、寫作方法;學生掌握了方法後,緊接著是一係列的自檢、互檢、他檢、師檢的檢查係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起到及時督促學生成為主人的作用。

一、師生互助

1。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

為學生服務,就不能強迫學生適應自己,而應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教師要善於在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心靈實際之間架橋,要努力防止離開學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隻在大綱、教材的彼岸世界動腦筋,做文章的傾向。

有時為了使學生學有所得,魏書生常把教學目標定得低些,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實現。1978年他在一個全是男同學組成的後進班上作文指導課。指導辦法,就是請學生聽念範文,然後寫下來,同學們聽與寫的過程中,感覺符合自己的實際,願意寫。如果不這樣,硬逼著連聽寫都有困難的學生作文,他們便失去興趣,索性不寫,效果反而更糟。學生學會了寫作文後,再一點點引導他們往高處攀登。教師倘覺得學生水平低,總不肯把橋的一端建在學生的實際水平上,那學生也就總也不能到達大綱教材規定的彼岸。

2。建立互助的師生關係

教與學之間的關係,絕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你服從的關係,而應該是互助平等的關係。一方麵,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另一方麵學生幫助老師教學。魏書生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輔導後進同學中,也嚐試過失敗。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忘了給學生當助手,而是站在學生的對麵,強製、逼迫學生去學習,結果和學生搞得很僵,師生心理都很不愉快。認識到這一點後,再輔導後進學生時他總是事先叮囑自己:我是在幫助學生學習。幫助,就意味著必須耐心地到學生心靈世界中去尋找他的那些好學上進的腦細胞,使之興奮起來(學起來),然後再幫助他學習。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學生都要堅信他腦子裏有好學上進的一麵,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