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好老爸,愛妻造

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特點各異,作用有別。

如果把父親比作風帆,那麼母親則為港灣,對於孩子這艘航船而言,都不可或缺。

如果說父親是翅膀,母親則是根係,父教和母教俱備,孩子才能腳踏實地,勇往直前。

男人和女人都不完美,所以上帝創造了父親和母親,讓他們共同養育他們的後代。

1.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合力

美特斯·邦威的創始人周成建說:“父親是一個意誌力非常堅強的人,而母親對事物的變化感覺很敏銳,美邦(美特斯·邦威)能走到今天,這種執著、這種堅持是父親給予我的,而對時尚、市場的敏感度則是母親給予我的。”

崔永元曾用一個精彩的比喻形容父愛與母愛的不同:“父愛就像日出,那樣光明磊落,真摯情深;母愛就像月亮,那樣溫柔無私,慈愛無邊。”

如果你承認男性與女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是不一樣的,那麼你就很容易理解母教為什麼難以替代父教。父親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是男性,他向孩子展現了一個不同於母親的世界。

對父親的獨特之處,美國《父母》雜誌這樣總結:

1.父親跟母親是不同的。

2.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

3.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4.父親使用的語言更複雜。

5.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

6.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作準備。

7.父親向孩子介紹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

父愛與母愛是不同的,母教與父教也是不同的。

在接受《解放周末》記者采訪時,我(孫雲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解放周末:有人比喻,家庭教育中,父親是一棵大樹,母親是一片綠草地。您認為父教與母教有什麼不同?

孫雲曉: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孩子摔倒了,媽媽急忙跑上前去攙扶起孩子並安慰說:“寶貝不哭,媽媽揉揉。”而爸爸則在一旁說:“不怕,自己站起來!”不僅如此,爸爸和媽媽抱孩子的方式也不一樣。一般媽媽都抱得很緊,孩子感到很安全、很溫暖,但父親一般抱得比較鬆,舉過頭頂,放在肩膀上,給孩子的空間很大。結果,孩子一旦感覺到是父親在抱他,就會變得很活躍,膽子很大,很想往上躥。

解放周末:父教與母教的不同,還體現在哪些細節處?

孫雲曉:在帶著孩子玩遊戲時,父親和母親的選擇也不一樣。父親往往跟孩子玩的遊戲是肢體性的運動,如打球、跑步、爬山,活動的幅度和力度都比較大,而母親往往喜歡帶著孩子玩過家家、講故事這類偏於安靜的活動,運動比較少,甚至有的因為擔心危險幹脆不讓孩子去做。正因為父親和母親的性格特征不同,給孩子性格造成的影響也是迥異的。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是細膩的母愛,而父親則更多的是粗獷的父愛,鼓勵孩子勇於探索、獨立克服困難,有助於在孩子的個性中形成積極進取、果敢堅毅、穩定成熟的特質。

解放周末:性別的差異必然帶來父教與母教的不同。

孫雲曉:是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父親對孩子的智力也有很大影響。一般來說,父親的知識麵較廣、見識多,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潛移默化會傳授給孩子很多知識。同時,父親人際交往較為寬泛,如果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性的活動,讓孩子感受多種社會信息,這有利於孩子形成一些新的觀念,有利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和多方麵的興趣愛好。

解放周末:兩種教育的不同理念與風格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同的影響?

孫雲曉:有研究表明,父親和母親在關注孩子成長的時候,目光注視的重點也不大一樣。母親大多關注孩子在情感上、生活上的需要,而父親通常更理性一些,他更多從大方向上引導孩子,而在具體的問題上,父親大多隻給孩子畫一個大框,為孩子留下一個較大的自主空間。

解放周末:父教給予孩子的特別的東西是什麼?

孫雲曉:從本質上來說,父親是幫助剪斷母親和孩子之間過度依賴“臍帶”的人。父教的重要使命就是讓孩子從對母親的依賴關係中分離而獨立出來。孩子有兩次誕生,第一次是生理上的誕生,與母親臍帶分離。第二次誕生是在青春期,剪斷過度依賴母親的臍帶,發展成為真正獨立的人。一些母親可能會有一個致命的錯覺,總意識不到孩子已經長大,甚至有的母親不希望孩子長大,習慣於被孩子依賴。而父親積極參與孩子的生活領域,陪伴、引導孩子獨立的過程,代替了母親的一部分角色,使孩子能與母親有序地分離,建立獨立的意識,並且成為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橋梁。因此,男孩有了父教更像個男子漢,而女孩有了父教則更有自立精神,這就是父親給予孩子的特別的東西,所以僅有母愛是不夠的。

對於父愛與母愛的差別,北京師範大學的家庭教育專家陳建翔副教授有過很好的論述[63]。

父性教育與母性教育的特點,與男女性別的特質是對應的。我們自古有“天父地母”、“嚴父慈母”的說法。父親與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點各異,作用有別。母性屬於“地文化”、“坤文化”,相對陰柔,具有慈祥溫柔、親切文靜、細致體貼、注重感性的特點;父性屬於“天文化”、“乾文化”,相對陽剛,具有剛毅果斷、強健有力、不拘小節、注重理性的特點。這樣一種陰陽兩極性,對於完整人性的養育而言,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同時汲取父性、母性的養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諧之氣,達到感性與理性統一的美。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發展都是不完整的。

如果說,母性教育是一種“葉根”的教育,目標是達到生命的滋潤、豐滿,那麼,父性教育就是一種“主幹”的教育,目標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實現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當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時,他就同時兼備了慈愛與尊嚴,就擁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腳踏實地,又可以展翅高飛!

美國哈佛大學波拉克教授認為,父親和母親在以下3個方麵存在明顯不同:

父親

母親

關注現實狀況

重視心靈層麵

器物取向

關係取向

工作第一,目標取向

過程取向

2.母教難以替代父教,其他教育更是如此

正因為父教和母教是不一樣的,所以,母教和父教難以相互替代。長期以來,我們總是習慣於強調母愛的無私、崇高與偉大,但事實上,父愛的力量同樣偉大。就像鳥兒飛翔需要兩個翅膀一樣,母愛和父愛是缺一不可、難以替代的。

母教難以替代父教,其他教育能替代父教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在現代社會,許多事情都可以請他人來做。不願自己做飯,下飯館吃飯就行了;不願打掃衛生,撥一個家政服務電話,小時工轉眼就過來了……有了錢,我們可以讓他人代替我們做好多事情,但有一件事情,是誰也不能替代的,那就是教養孩子。有一些父母,尤其是父親,習慣用錢來解決問題。在社會上,他的金錢可能暢通無阻,“有錢能使鬼推磨”,在家裏,教養孩子,金錢能行得通嗎?

有一則新聞報道就描述了這樣一位父親[64]:

父親拋出10萬元錢,要求專家用半年的時間將兒子改造成乖孩子。麵對送上門的“買賣”,青少年問題專家何華彪有些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