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衣食之源——土壤的開發與保護(2)(1 / 3)

為了治理土壤的汙染,首先要控製和消除土壤汙染源,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同時還要采取防治措施,如針對土壤汙染物的種類,種植有較強吸收力的植物,降低有毒物質的含量(例如羊齒類鐵角蕨屬的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或通過生物降解淨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農藥、重金屬等);或施加抑製劑改變汙染物質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方向,減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堿性,促使鎘、汞、銅、鋅等形成氫氧化物沉澱。此外,還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改變耕作製度、換土、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汙染。

另外,人為活動產生的汙染物進入土壤並積累到一定程度,也能引起土壤質量的惡化,也是造成農作物中某些指標超過國家標準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也被稱為土壤汙染。

汙染物進入土壤的途徑是多樣的。對於廢氣中含有的汙染物質特別是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落到地麵後進入土壤;而廢水中的汙染物是通過滲透而進入土壤的;固體廢物中的汙染物是直接進入土壤或者是通過其滲出液而進入土壤的。在這三種汙染物中,最主要的是汙水灌溉帶來的土壤汙染。另外,農藥、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也是土壤汙染的來源之一。

土壤汙染的後果除了導致土壤質量下降、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下降外,更為嚴重的是土壤對汙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汙染物,如汞、鎘等富集到作物果實中,人或牲畜食用後就會發生中毒現象。

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質或過量的植物營養元素進入土壤,會導致土壤性質惡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調的現象。土壤處於陸地生態係統中的無機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僅在本係統內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循環,而且與水域、大氣和生物之間也不斷進行物質交換,一旦發生汙染,三者之間就會有汙染物質的相互傳遞。作物從土壤中吸收和積累的汙染物,常常通過食物鏈的傳遞而影響人體健康及生命,使整個生態係統遭受毒性侵害。

3.中國土壤汙染的特點

不同的地區土壤汙染的情況不一樣。我國的土壤汙染類型和國情有直接的關係。我國土壤汙染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是具有隱蔽性和滯後性。大氣汙染、水汙染和廢棄物汙染等問題一般都比較直觀,通過感官就能發現。

而土壤汙染則不同,它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甚至通過研究對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才能確定。因此,土壤汙染從產生汙染到出現問題通常會滯後較長的時間。

這也是土壤汙染的普遍特性。

其次是累積性。汙染物質在大氣和水體中,大氣和水體都有狀態循環,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遷移。這使得汙染物質在土壤中並不像在大氣和水體中那樣容易擴散和稀釋,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積累而超標,同時也使土壤汙染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再次是具有不可逆轉性。特別是重金屬對土壤的汙染,重金屬的毒性較強,被某些重金屬汙染的土壤需要一二百年才能恢複,基本上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即使是一些有機化學物質的汙染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降解。

土壤汙染具有難治理的特點。如果大氣和水體受到汙染,切斷汙染源之後,通過稀釋作用和自淨化作用,就有可能使汙染問題慢慢逆轉。土壤隻能依靠稀釋作用和自淨作用來降解汙染物,具有相當高的難度。有時要靠換土、淋洗等方法才能解決問題,這也是比較快速的改良土壤汙染的方法。因此,治理汙染土壤的成本較高,治理周期較長。正是因為土壤汙染難於治理,而土壤汙染又具有明顯的隱蔽性和滯後性特點,因此土壤汙染問題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