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章 聊齋(1 / 2)

莫寧生,江蘇人,年十八,芳華正茂,多姿采。其才思敏捷,博詩書,通文學,苦功十二載,登上本省狀元,榮羨鄉裏。為人又好遊曆,課程之餘,學假之外,常攜朋友三五,走山涉水,尋奇獵怪,樂在其中。

莫寧生母家蒲氏,居在川中,祖根源於山東,原為清代蒲鬆齡之後。

據族譜顯示,蒲氏一支,始於蒲笈。蒲笈為蒲鬆齡之女,家中排次老幺,前麵還有四個男子,依次以竹物命其名:蒲箬、蒲篪、蒲笏、蒲筠。由此可察,蒲公於竹,確有偏愛。

文獻上對蒲公四子,記載詳悉,淵源有考。獨於此女,卻吝於文字,不傳下隻言片語。這其中原是涉及一段神秘往故,因為不能使外人知之,故此秘辛,隻流於族內。

康熙二十八年,蒲公整理《聊齋》手稿,填之竹箱,交付蒲笈,鄭重其事道:這些稿件原本,受之於鬼狐,尤為珍貴,不容有失。而世道好壞興衰,非凡人所能掌握,為免珍寶佚於戰爭禍亂,你可將之帶在身上,從此遠走高飛,尋個清靜安寧之所,延續子嗣,責令世代守護書稿,不得違背。

蒲笈因此分出蒲家,一路西走,至川中,尋得一山好水美、遠避塵世之所,方才收腳住下。之後招贅了一樸實農人,立以新的門戶,傳續香火。

自蒲笈之下,蒲家世代均以守護祖傳寶物為任,不敢輕慢,傳之今日,已曆十四代了。

依據祖訓推敲,這箱書稿,既為鬼狐所授,那麼肯定有其不同凡響之處。可惜族人少才,抑或無福,始終不能參解。然而世代口傳,故事就變得愈來愈玄,到後來竟他有通神鬼之力,有莫測之玄威。長輩們言之鑿鑿,於是終於也讓後人信以為真。

這段秘辛,因莫寧生之母蒲氏偶然嘴漏,傳入莫寧生之耳,於是暗藏於胸,心向往之。夏季大考之後,便分揀行囊,以釋放壓力,探訪外婆為名,乘車直奔川中。

蒲家有一表兄,名為蒲良,為人實誠多仗義。莫寧生私下裏會他,道出仰慕之情,欲請他代為方便,取出書稿一觀。

蒲良卻道:那個嘛,假的,信他個錘子喲,我翻了不下十遍,卵事都沒得。

莫寧生見其踟躕,便以利相誘,許以本家堂妹一枚,使其屈服。

蒲良欣然就範。

是夜,以族中要人的便利,潛入祠堂,將書稿盜來。交於莫寧生之手,道:此物最為長輩們看重,隻能許你一夜時間,明早我便來取。

莫寧生忙將表兄驅開,隨即關門鎖戶,取出書稿,於燈下捧讀起來。

書稿之中,多言奇誌異,又最愛記些書生奇遇,與神仙鬼怪,妖精狐魅的風韻良事。其中尤以狐、鬼居多。筆墨之下,狐有狐態,鬼有鬼姿。

狐鬼多性情,書生有癡意。

雖知書稿為虛造,偏偏運筆神奇,構思巧妙,讓人讀起來,猶如身臨其景,辨不明虛實,看不透真假。

莫寧生越讀越是入迷,根本難以釋卷,神思出竅,索性化身為卷裏書生,流連於男歡女愛,往返於狐鬼裙衩之中。

如此一來,便渾然不問時間,直到窗外一聲雄雞報曉之時,才終於不抵倦意,垂伏案,將一卷書稿抱於懷中,哈欠連,欲訪周公。

迷迷蒙蒙中,莫寧生隻覺自己身下有異,低頭一看,懷中所抱書稿,竟無端端地出異樣白光來。他正要吃驚,刹那間,整個人便被吸入書中。

寒夜漫漫,月白星稀。

此時的莫寧生,居然化身成了前朝的一名苦讀學士。眼下正手捧一卷聖賢書,於寒窗下,孤燈前,默默吟誦。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夜人安,寒風料峭,空空寂寂,無人為伴,唯有春蟲與他應和。

突然,窗外一幽人影飄過,旋即一女子揭簾而入,開口吟道:“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莫寧生抬頭一看,好一個窈窕淑女!長著婀娜柳體,姿態翩翩,實實地端正秀美,豔麗絕俗,不禁驚為上之人,一時之間竟忘了與她搭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