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地球人文(1 / 3)

第一節地球趣聞

1.為什麼地球上有生命?

宇宙中,地球是一顆美麗而獨特的藍色星體。它是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

迄今為止,地球在太陽係的八大行星中,是唯一孕育高級生命的星體,人類在地球上生息繁衍了數萬年。那麼,為什麼在茫茫宇宙中隻有地球才有生命的出現呢?這是因為地球上具備生命賴以生存的條件。生命要生存下去,必須有陽光、水和適宜的溫度,這樣生命才能進行新陳代謝、繁衍生息。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不遠不近,接受的太陽光照適中,植物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光合作用,儲存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而依賴植物生存的動物也可以從中獲得食物,得以生存。地球上適宜的溫度,也是生命存在必需的條件。此外,大氣層就像一床厚棉被起著保溫作用,使照射到地球表麵的太陽光與熱,不會立刻散發到太空中去,溫度才不會發生劇烈變化。與此同時,大氣層中的臭氧層也擋住了來自宇宙空間強烈的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紫外線的傷害。最重要的是,地球上有大量的水,為生命的存活提供了重要源泉。

2.24節氣劃分的依據

我國24節氣劃分,就是把一年內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在軌道上的位置變化,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地麵氣候演變次序,分為24段,每段約隔半個月時間,分列在12個月裏,然後規定出各段名稱。24節氣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分別為24節氣中的春分和秋分;每年的6月22日和12月22日分別為24節氣中的夏至和冬至。

可以說,節氣是我們華夏祖先曆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24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是360°,以春分為起點定為0°,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例如,清明、穀雨、立夏、小滿分別對應15°、30°、45°、60°,這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總共360°,因此分為24個節氣。

3.地球上哪裏最冷、哪裏最熱?

眾所周知,冬天氣溫低,天氣冷;夏天氣溫高,天氣熱。但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和最熱的地方分別在哪裏嗎?

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在南極洲,那裏厚厚的積雪覆蓋大地,終年不化,年平均氣溫在-25℃以下,絕對最低氣溫在-88.3℃,且曾經出現過-94.5℃的紀錄。

世界上最熱的地方,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馬薩瓦。馬薩瓦地處紅海邊上,全年平均氣溫為30.2℃,幾乎每天都是炎熱的夏季。而極端最高氣溫則出現在非洲的索馬裏,有時在陰影下測到的最高氣溫竟然達到63℃。

4.世界時間是怎麼回事?

世界時間又稱格林尼治平時或格林尼治時間。一般來說,各地的地方平時與世界時之差,等於該地的地理經度,1960年以前,曾作為基本時間計量係統被廣泛應用。由於地球受到自轉速度變化的影響,它不是一種均勻的時間係統。後來,世界時先後被曆書時和原子時所取代,但在日常生活、天文導航、大地測量和宇宙飛行等方麵仍屬必須。世界時反映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是地球自轉參數之一,仍是天文學和地球物理學的基本資料。

目前,世界時是以地球自轉運動為標準的時間計量係統。地球自轉的角度,可用地方子午線相對於天球上的基本參考點的運動來度量。為了測量地球自轉,人們在天球上選取了兩個基本參考點:春分點和平太陽點。

第二節大海奇問

1.為什麼大海是藍色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看到的大海,一片蔚藍色。但我們知道,水是無色的,那麼,為什麼海水會是藍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