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費國。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也不斷上升,在2004年國際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中國進口石油超過1.2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上升到40%。同時,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的經濟發展受到能源消費量不斷增長和能源供應日益緊張的矛盾的影響,同時能源消費依賴化石能源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上升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經濟的發展並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環境,中國應當首先改變以煤炭為主的發電結構,而采用風力、太陽能、生物質能、小水電以及地熱等低碳能源發電模式。發展低碳能源是中國應對能源緊缺和氣候變化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盡管與常規能源相比,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使用目前還存在成本較高的問題。“但必須看到,目前煤炭發電的低成本中並沒有考慮環境汙染的成本。如果考慮對生態的破壞,煤炭當前的低價並不能反映其真實的價格。”
2005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222468萬噸標準煤,一次能源生產總量206324萬噸標準煤,發電量24146億千瓦小時,均居世界第二位。新增發電裝機容量達7000萬千瓦。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品燃料占68.7%,油品燃料占21.2%,天然氣占2.8%,水電、核電和風電占7.3%。高速的經濟增長和龐大的人口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
據專家估計,以目前的能源使用效率,到2020年,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將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達到28億到33億噸。屆時,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接近12億噸。這個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對環境的影響也是非常惡劣的。如果采用目前世界先進國家平均的節能技術,到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量預計可以減少7億~8億噸。
如果實現這一節能目標,就能夠在保障經濟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使環境得到保護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重大的意義。事實上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麵作的一切努力都將影響到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在采取非常積極的態度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
從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期。受基礎設施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的拉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建材工業投資成倍增長,造成能源供給緊張。能源消耗彈性係數由“七五”、“八五”到“九五”時期的0.66、0.48和0.13上升為“十五”時期的1.04,2003和2004年分別高達1.53和1.59,2005年下降為0.94。由於近三年能源投資大幅增長,預計明後兩年電力供應將可能由緊缺轉為剩餘。
從2006年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全麵小康的目標。這15年也是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時期。預計未來15年GDP的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7.5%,到2020年GDP總量將由2005年的18萬億元增加到54萬億元,按現行市場彙率計算,折合6.7萬億美元;人均GDP將由2005年的1700美元提高到4800美元。改革開放以來27年能源消費的彈性係數平均為0.54,今後15年按0.5計算,能源消費年均增長速度按3.75%計算,到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大約將達到38億噸標準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