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化學世界的經典人物(5)(1 /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尤裏參加了美國政府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尤裏利用他掌握的同位素化學方麵的豐富知識,對於生產第一顆原子彈起了很大的作用。尤裏負責研究製造原子彈所必需的分離方法,該方法就是把的鈾235和鈾238分離開來。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鑽研,他終於研究出分離鈾的方法,成功的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

其實,愛好和平的尤裏當初是懷著對德意日法西斯強烈的憤恨才參加到“曼哈頓計劃”中的,他和其他科學家一道努力製造出了原子彈。

鮑林——著名的量子化學家

學習生涯

1901年,萊納斯·卡爾·鮑林出生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鮑林幼年聰明好學,11歲的時候就認識了心理學教授捷夫列斯。當時捷夫列斯有一所私人實驗室,他曾給幼小的鮑林做過許多有意思的化學演示實驗,這使幼小的鮑林開始萌生了對化學的熱愛,這種熱愛也是促使他走上研究化學道路的原因之一。

身為中學生的鮑林,各科成績都非常好,尤其是化學成績更是名列前茅。1917年,鮑林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入俄勒岡州農學院化學工程係。鮑林的家境不太好,父親隻是位普通的藥劑師,而且母親多病。由於經濟困難,鮑林在大學曾停學一年。複學以後,也是靠勤工儉學來維持學習和生活,刻苦的鮑林還曾兼任分析化學教師的實驗員,在四年級時還兼任過一年級的實驗課。鮑林不但對化學方麵的知識很感興趣,同時還認真學習了原子物理、數學、生物學等多門學科。這些知識,為鮑林以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2年,鮑林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同時,考取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導師是著名化學家諾伊斯。諾伊斯擅長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知識非常淵博。對學生循循善誘,為人和藹可親,學生們評價他“極善於鼓動學生熱愛化學”。諾伊斯告訴鮑林“不要隻停留在書本知識上,應當注重獨立思考,同時要研究與化學有關的物理知識”。而且諾伊斯十分賞識鮑林,並把鮑林介紹給許多知名化學家,使他很快地進入了學術界的社會環境中,這對鮑林以後的發展十分有用。鮑林在諾伊斯的指導下,完成的第一個科研課題是測定鋁礦的晶體結構,鮑林用調射線衍射法,測定了大量的數據,最後確定了鋁礦的結構,這一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不僅使他在化學界初露鋒芒,同時也增強了他進行科學研究的信心。

後來鮑林獲博士學位以後,於1926年2月去歐洲,在索未菲實驗室裏工作一年。然後又到玻爾實驗室工作了半年。這些學術研究,使鮑林對量子力學有了極為深刻的了解,堅定了他用量子力學方法解決化學鍵問題的信心。

鮑林在量子化學方麵的成就

鮑林自19世紀30年代開始致力於化學鍵的研究,1931年2月發表價鍵理論,1939年出版了在化學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化學鍵的本質》一書。這部書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化學鍵的認識,將其從假想的概念升華為定量的和理性的層次。在化學鍵理論的基礎上,他於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對電子吸引能力的電負性概念。緊接著,他又提出了共振理論。

由於“共振論”直觀易懂,在化學教學中易被接受,所以受到歡迎。在19世紀40年代以前,這種理論曾產生過重要影響。鮑林曾在1932年預言,惰性氣體可以與其他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然而鮑林的量子化學觀點認為,較重的惰性氣體原子,有可能會與那些特別容易接受電子的元素形成化合物,他的這一預言在1962年得以證實。鮑林在研究量子化學和其他化學理論時,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概念。例如,共價半徑、金屬半徑、電負性標度等,這些概念的應用,對現代化學、凝聚態物理的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

盧嘉錫——偉大的中國化學家

奮發向上

盧嘉錫,1915年生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其父是教蒙塾的老師。

盧嘉錫從1926年開始隻上過一年公立小學,1927年後相繼在廈門育才學社和大同中學初中部學習過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廈門大學預科班,時年13歲。1930年進入廈門大學化學係,同時修習了數學係主要課程,1934年畢業。大學期間曾擔任校化學會會長和算學會副會長,畢業後留校任化學係助教三年,同時兼任中學數學及英文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