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地方藩鎮軍製,從唐後期到五代近兩百年裏,軍事編製雖有一定變化,但大體上沒什麼區別。
到五代時,下一度分裂成十國,但無論哪一國治下,行政區劃版圖都是設立藩鎮治理的,一鎮治一到四州,再多的基本上不層在了。藩鎮節帥在地方上擁有軍政大權。
政務分散到各州,基本是轄下州衙負責,但刺史也是軍政兼一身,權力也很大,往往某州刺史兼團練使,或兼防禦使的,但防禦使級別要低一些,所轄兵力稱為鄉兵,因裝備補給什麼的都經常不足,訓練力度不夠,沒什麼戰鬥力。
編製承唐而來,等級依次是:
每十名士兵設一夥,正副夥長帶兵。
五夥為一隊,設正副隊正,轄五十兵。
兩隊為一都,設正副都頭,轄一百兵。
五都為一指揮,設正副指揮使,轄五百兵。
這是基本作戰單位了,鄉兵到指揮使這個職級有點尷尬,不上不下的營級單位,基本也就到頂了,再上級是都指揮,若你不是州刺史的親信,他不會將兵權給你的。好吧,那就再都指揮。
正常五指揮為一都指揮,統兵兩千五百人,設有正副都指揮使,正副都虞候。
都虞候這個官名有點古怪,必須一下,任這個職務的多半是主將的親信,其職責是:宿營、偵察、巡邏,同時,還有點監軍的意思,但這不是明麵上的東西。
都指揮隻是一個級別,所轄兵力並不固定,但是必定按營級指揮來調配,有轄五、七、十指揮的,甚至更多。
這些在藩鎮都比較常見,另外就是藩鎮衙內軍,也稱為牙內軍,牙軍。這個最初是唐時武將的親兵展來的,最早為三百人,後來武將們都玩壞了,三百、五百、一千、三千上萬的都有,設衙內軍正副都指揮使,正副都虞候,統領這些嫡係親兵,同時,又有節度押衙,都押衙這種藩鎮武官,他們是幹啥子的呢?
他們是常隨節帥左右的元從,親隨,即是大內侍衛一樣,又是帶兵軍官,出將入相的,當然是縮一版。都押衙是押衙之,主將級別的。五代各地藩鎮動不動就有兵變生,這些押衙的軍官,往往是治下各地將領們爭取的對象,或裏應外合,或擁下挾上。
這個是藩鎮的情況,至於朝庭中樞的禁軍,編製也差不多。但也有另外一種法,是這樣編的,這裏一下,但本書不會采用。即為:
每五兵為一伍,設正副長行,轄五兵
五長行為一節級,設正副十將,轄二十五兵,
兩節級為一隊,設正副隊將,轄五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