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仔豬疫病的綜合防治
一、疫病防治的重要性
降低疫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使某些普遍發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得到有效控製,是使養豬業健康穩定發展、再上新台階的重要保證。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後,畜產品質量與安全問題已受到國際市場的高度關注,世界貿易組織也對我國動物疫病防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畜牧業正麵臨一場新的質量與安全革命。若不加強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不注重提高畜產品的質量或畜產品安全沒有保障,一旦爆發動物疫病,世界貿易組織將會立即采取措施,對我國畜產品的出口實行限製和封鎖,畜產品就無法進入國際市場。從國內來看也是這樣,國內正在積極分階段、有步驟實施“疫情解密”,對發生疫情並在一定時間內未得到控製的地區,農業部將會立即向全國宣布該地區為疫區,各地可以拒絕、圍封、堵截該地畜產品,使之無法進入市場。這樣一來,“疫區”將麵對來自國際社會和國內市場的雙重壓力,不僅相關的畜產品受到“封鎖”,而且地方聲譽和經濟建設也將遭到嚴重創傷,並對所在省乃至整個國家農畜產品生產、流通和出口產生消極影響。因此,認真地做好疫病的綜合防治,有效控製和徹底消滅重大動物疫情,確保畜產品安全,是一件事關當地區域經濟發展和飼養場切身利益的大事,決不能等閑視之。認真做好疫病防治是與國際社會有效接軌和畜產品出口的必由之路,也是發展區域經濟、加快畜牧業現代化進程的客觀要求。
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關鍵是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同時要積極發揮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製定和實施科學的防治策略。堅持“預防為主”、“隔離、治療”的綜合防治措施,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要集中力量進行科學攻關,積極探索防治規律,加強防治藥物和疫苗以及防護設備的研究,繼續深化對病原體的研究並盡快把成功的研究成果應用到防治工作中去;同時要加強檢測手段,建立疫病防治體係,控製疫病的發生、發展與蔓延。
二、疫病綜合防治的措施
(一)科學飼養、科學管理
1.實行分群飼養、全進全出製,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要按豬的品種、年齡、體重、強弱、性別等進行分群飼養,實行全進全出,對豬舍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切斷疫病病原體的循環。創造適於豬隻生長的清潔舒適、通風良好、冬天能保溫防寒、夏天能降溫防暑、豬舍溫濕度相對穩定、空氣新鮮的生態環境,以促進豬的生長,增強豬的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發生。
2.堅持科學的飼養管理
一是要根據各種豬的營養要求確定飼養標準和飼養方法,合理飼喂,以保證豬隻的正常生長和健康,防止營養缺乏病,提高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二是要盡量將養豬科學新技術應用在養豬的各個環節,如前麵章節所介紹的早期補料、補鐵、補硒等;三是要加強仔豬的飼養管理,尤其對初生仔豬要使用保溫燈等提高窩內溫度,盡早使其吃到初乳,提高仔豬母源抗體和免疫球蛋白水平,這對保證仔豬健康非常重要。
(二)“自繁自養”,嚴格檢疫
繁殖豬群,必須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以避免外來疫病帶進豬場。如果必須從外地引進種豬時,則一定要選擇從非疫區引種,經當地獸醫部門檢疫、簽發檢疫證明書,再經本場獸醫驗證、檢疫、隔離觀察1~2個月後確認為健康的,方可準予全身噴霧消毒後入舍混群。也可以在引入的隔離觀察期間,將本場淘汰的健康豬混入隔離舍與其同居,經試驗沒有發病,才能準予並群。引入種豬在隔離期間還應做好驅除體內外寄生蟲的工作。各階段肥豬豬舍以小單元為最好,這樣有利於全進和全出,有利於徹底衝洗和消毒。同時要做好主要傳染病的預防和接種工作。
(三)定期清洗消毒
消毒是殺滅病原體,切斷病原體傳播途徑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嚴格執行消毒製度,在消毒時應做到:
1.選用合適的消毒劑
不同的病原體對外界的抵抗力是不同的,對不同消毒劑和消毒方法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因此應根據病原體的弱點,采用合適的消毒藥物和消毒方法。消毒藥的種類繁多,目前市售消毒藥品的商品名更為複雜,有些消毒藥的有效成分基本相同,而其商品名卻有幾個。因此,選購消毒藥時應了解其有效成分,再根據使用目的和對象選擇所需藥品。一般要選用廣譜、高效、低毒、價廉、作用快、性質穩定、易溶於水、使用方便的消毒藥。各種消毒藥使用的濃度,因消毒對象、目的、使用方法和環境溫度而異,應按藥品說明書配製。
2.堅持“清洗之後消毒,消毒後間隔6~8小時再衝洗”的原則
要及時清除病豬的分泌物、排泄物,被病豬糞尿、血液及其分泌物汙染的土壤、場地、圈舍、用具和飼養人員的衣服、鞋子等都要按“清洗之後消毒,消毒後間隔6~8小時再衝洗”的原則,按程序進行消毒,注意欄柵縫、牆角等處的消毒,不留死角。
3.建立定時消毒製度
食槽、用具、欄舍、通道要天天打掃,做到“豬欄淨、豬體淨、食槽淨、用具淨”;整個生產區、豬舍和用具每年春秋各進行1次大清掃、大消毒,以後每月消毒1次;母豬分娩室在臨產前要徹底消毒,母豬、仔豬轉欄前或商品豬出售後,特別是“全進全出”的豬舍,每批豬出欄後均應徹底衝洗消毒並空欄1周方可進豬。
發生傳染病時,豬舍及用具應每周消毒1次或每隔3天消毒1次,當傳染病撲滅後及疫區(點)解除封鎖前,必須進行終末消毒。消毒時先將圈舍中的糞尿汙物清掃幹淨,再用消毒藥液消毒,而且要帶豬一起消毒,消毒藥液的用量可根據消毒麵積、地麵及牆壁的結構而適當增減。
(四)認真做好豬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實現零排放
豬糞便的無害化處理關係到豬場周邊環境,是提高生豬生產水平的關鍵性技術措施之一。要積極推廣應用豬糞便的無害化處理的生物工程技術,實現豬糞便的零排放。具體措施與方法詳見第五章。
(五)加強規模豬場防疫,把好各個關口
1.不斷完善防疫設施
(1)規模豬場必須采用封閉式管理,四周建立圍牆,高度不低於2米,有條件的豬場在圍牆外還可設立防疫溝或綠化隔離帶。
(2)豬場大門口設消毒室(池)和更衣櫃;頂牆及兩側安裝足夠強度的紫外線燈;凡進出人員進入生產區前,都必須淋浴,更衣換鞋。
(3)豬場門口設消毒池。消毒池寬度與門相等,長度不少於300厘米,深不少於15厘米。消毒池內放入高效低毒消毒液,深度不少於10厘米,並保持有效濃度。
(4)在豬場下風向處建立隔離舍,對外來豬、病豬或可疑豬隻實行隔離。
(5)建立獸醫室,備足常用藥劑、疫苗及醫療器械以及顯微鏡、電冰箱、離心機等檢驗設備。
(6)配備消毒設備。場內應配備消毒專用的高壓機動噴霧機一至數台,每幢豬舍還應配備壓縮式噴霧器。
2.健全防疫製度
嚴禁到疫區采購畜禽及產品。需要向外采購活豬必須事先向縣(市、區)動物防疫監督部門申請,經批準並取得準調證明後才可調入,調入後要及時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部門報檢,並在隔離豬舍飼養觀察一個月以上,經確認無病後方可進入健康豬舍。
豬場各功能區互相隔離。人、畜、車進門要嚴格消毒;工作人員進出生產區要換工作服和鞋;閑雜人員和購豬客戶不得進入豬場;非值班人員不得在生產區內住宿、用膳;生產區內的專用衣、鞋不準攜出場外。生產區內不得會客,並禁止屠宰牲畜。牧場獸醫人員不得為場外牲畜行醫、防疫、閹割。各豬舍工作人員不得互相串舍來往。
豬舍使用的飼料車、鐵鏟等工具不能同飼料加工場的混用。場內使用的飼料包裝袋應有明顯標誌,不得拿出場外使用。進入生產區車輛必須在消毒液中滾行不少於一圈半。生產區內嚴禁飼養狗、貓及其他畜禽。嚴禁場外畜禽及畜禽產品進入場內。
嚴格商品、產品進出管理。做到排泄物和產品隻出不進。提倡一次性使用包裝用品,需再利用必須經過熏蒸消毒或太陽暴曬消毒。場內一律使用自來水;提倡泔水煮沸喂豬。禁止在飼養區內撲殺病豬和解剖病死豬。認真做好滅蚊、滅蠅、滅鼠工作,春秋兩季全麵投放藥餌滅鼠;夏秋季每天、冬春季隔三天衝洗排水溝1次,確保排水溝暢通。
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應堆放於生產區外固定場所。及時向糞堆和汙水溝噴灑殺蟲藥,以消滅蠅蛆和蚊子(6~10月應每天噴灑)。
建立疫情監測機製,進行疫情監測。獸醫及飼養管理人員每天早晚要巡視豬舍,檢查豬舍衛生狀況,觀察豬的精神狀態、活動、采食、飲水及排便情況。發現不正常現象及時請獸醫防疫人員到現場檢查、診斷,要根據疫情的種類采取嚴格的控製措施。按照“早、快、嚴、小”原則,及時對病豬進行封鎖隔離處理(或治療),並全麵進行大消毒;周圍農村發病時,應進行自我封鎖,進行緊急預防注射,把疫情控製在最小範圍,及時予以撲滅;對汙染的圈舍、用具和場地進行全麵徹底消毒;發現病豬及時處理並報告場長,並在指定地點剖檢和處理,糞便及汙物要經過發酵、進行無害化處理後方可利用;要根據本地區疫病發生的種類確定免疫接種的內容和適宜的免疫措施;要建立報告、送檢製度,每月向縣獸醫防疫部門報告疫情1次(重大疫情隨時報告);每年定期抽樣采血送縣獸醫防疫部門對主要疫病進行實驗室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采取相應防製措施。
建立疫病防治檔案,詳細記載發病情況、臨床症狀、解剖病變、治療用藥及轉歸等情況並予以妥善保存。
3.實行科學免疫
有條件的規模豬場可對豬場主要疫病免疫後的抗體進行定期監測,根據抗體水平的高低進行適時免疫,如O型口蹄疫采用正向間接血凝試驗檢測其免疫抗體,抗體效價>25的判為免疫合格;豬瘟采用正向間接血凝試驗檢測其免疫抗體,當免疫抗體效價>25的判為免疫合格,免疫合格率<80%的,要分析原因並及時進行補免;對沒有抗體監測條件的規模豬場或尚無監測方法的疫病應參考規定的免疫。
4.有計劃地進行藥物預防並定期驅蟲
(1)藥物預防。仔豬階段是豬死亡率最高的時期,其中因消化係統疾病而死亡的約占30%。為了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除注意飼養管理、及時進行免疫接種外,必要時要輔以藥物預防。常用藥有金黴素、土黴素、阿莫西林、氟甲楓黴素、恩諾沙星類(環丙沙星)、泰樂菌素、泰妙菌素等。
(2)定期驅蟲。定期驅蟲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隨著規模化豬場的集約化發展,飼養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豬場的環境和衛生得到較好的改善。許多豬場往往隻注重傳染病防治,而忽視感染率較高、出現亞臨床症狀的寄生蟲病。而寄生蟲病雖然表現為亞臨床症狀,但同樣明顯影響料肉比和日增重,常常給豬場造成較大的隱形經濟損失。因此各規模化豬場應加強寄生蟲病的防治工作,並根據本場的具體情況製定適合本場的寄生蟲控製模式。
第二節仔豬的疫苗免疫
一、如何製定免疫程序
製訂合理的免疫程序目的是提高免疫應答的整齊度,避免“免疫空白期”和“免疫麻痹”。以下以豬瘟免疫為例,在設計免疫程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有條件的豬場應建立免疫監測手段,定期對豬群抽樣采取血清作血凝抑製試驗,從而確定接種疫苗的時間,以期獲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2)要根據本場發病季節、日齡、發病概率等調整免疫程序。
(3)注意疫苗的選擇,如疫苗的毒力(弱毒、較弱毒、中等毒力)、疫苗的類型(如弱毒苗、油佐劑滅活苗)、疫苗的種類(如單價苗、聯苗)。如果選擇聯苗,還應考慮到其他疫苗對本病的幹擾,保持適當的間隔。
(4)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有些疫病實行弱毒活疫苗和油佐劑滅活疫苗搭配使用。
(5)要實施恰當接種途徑並正確操作,免疫劑量加大要掌握分寸,以避免免疫麻痹。
(6)要切實搞好抗體監測,確立基礎免疫與加強免疫的時間,一般不少於3周。當抗體水平異常升高時應懷疑強毒感染;或在一個月內未接種任何疫苗而抗體水平異常升高或降低,說明有野毒感染,應進行緊急接種。另外要考慮到母源抗體、殘餘抗體對免疫應答的影響。母豬經過免疫接種後,可將其抗體通過乳汁傳遞給仔豬,隨著仔豬日齡增長,抗體水平逐漸衰減。具有母源抗體的仔豬既有一定的免疫力,又對疫苗接種有幹擾作用。由於母源抗體的中和作用,以及仔豬自體免疫應答功能尚未發育健全,除超前免疫外,過早施行疫苗接種不易激發活躍的免疫反應。
(7)要考慮乳豬抗體水平的整齊度。無論是乳豬、保育豬、生長豬或育肥豬,都普遍存在著同一豬群中抗體水平高低不均,甚至相差懸殊的問題。由於抗體水平不均,致使一部分抗體水平偏低的豬在接種疫苗之前就可能受野毒感染,而部分抗體水平較高的豬在接種疫苗時又要受體內母源抗體或循環抗體的幹擾。所以,對抗體水平不均的豬群,即使進行抗體監測也失去指導意義,這樣的豬群用弱毒疫苗接種很難獲得滿意的效果。調整的辦法如下:①提高豬群整體育成均勻度。②飼養管理方法統一,剔除瘦弱病豬,進行特別處理。③母豬臨產前或配種前用疫苗的時間要統一,以求得較均勻一致的抗體水平,繼而使仔豬也獲得較整齊的母源抗體。④疫苗力求同一批次,現配現用,人員操作規範化,注射途徑要符合要求,而且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