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浩瀚的宇宙(1)(1 / 3)

浩瀚的宇宙充滿了神秘色彩,人類從遠古時代就被宇宙的種種神秘所吸引,由最初的神話故事到近代和現代的科學探索,宇宙的神秘麵紗不斷被人類揭開,本部分在介紹宇宙知識的同時,精選了一些對宇宙之謎的探索成果,讓我們在解讀宇宙之謎的同時,了解宇宙、愛上宇宙和科學。

神秘的宇宙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可追溯到遠古時代,在中國有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傳說天地混沌之初,盤古由睡夢醒來,見天地昏暗,遂拿一巨大之斧劈開天與地,然後又以自己的身體幻化成太陽、月亮、星星等天地各物。而西方傳說中,是上帝創造了光明、空氣、晝夜等宇宙萬物。直到近幾個世紀,人類才撇開神,從科學的角度去思考宇宙世界的本源。

人類對宇宙的最初認識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出推測。

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象圓盤形的大地是在幾隻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麵上的巨大圓盤,上麵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宇宙的定義

中國在古代對宇宙的概念就有明確的定義。世界上最早把空間和時間統一為宇宙的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子·自然》與《屍子》。二字連用,始見於《莊子·齊物論》,可見在中國古代先人創造宇宙這一詞彙的時候已經把時間和空間統一看待,並為宇宙。古人對於宇宙的定義,是帶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的。而按照現代的觀點,宇宙是指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並且宇宙是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之中的。也就是說人類目所能及的地方以及人類還沒有看到但是仍然存在的物質都是宇宙。

不斷變化的宇宙

宇宙的形狀現在還是未知的,人類在大膽想象。有的人說宇宙其實是一個類似人的這樣一種生物的一個小細胞;而也有人說宇宙是一種擁有比人類更高智慧的電腦生物所製造出來的一個程序或是一個小小的原件;宇宙其實就是一個電子;宇宙是一個比電子更小得多的東西;宇宙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宇宙是無形的。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的發展史可表示為一個右端開放的封閉曲麵體,曲麵體的左端中心為爆炸奇點,向右延伸137億光年,到達我們現在這個開口部。從左往右依次為:奇點、40萬年的初期膨脹、近4億年的黑暗期,出現恒星、星係和行星發展期,含有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加速膨脹期。

關於宇宙的上古神話

《藝文類聚》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這是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也是關於宇宙起源的最初描述:宇宙最初是混沌的,外形像雞蛋,盤古生於其中。據國外研究小組的計算機模擬實驗結果顯示,宇宙大爆炸之初就是“橢圓形”的。而“盤古”可以理解為一種能量,像某些地區的古人會把火山爆發看作是某個神一樣。很多很多年後,盤古開天辟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盤古生前完成開天辟地的偉大業績,死後永遠留給後人無窮無盡的寶藏,成為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不可想象的總星係

在銀河係之外還有許多星係,稱為“河外星係”。天文學家已發現10億多個河外星係,每個河外星係都包含有幾億、幾百億甚至幾千億顆恒星及大量的星雲和星際物質。所有河外星係又構成更龐大的總星係。目前,人們已觀測到距離我們地球約200億光年的地方有一種似星非星的“類星體”。這種天體的發現,把今天人類視線拓展到200億光年的宇宙深空。

宇宙的形成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曆了太陽係、銀河係、河外星係的探索宇宙三部曲之後,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宇宙大爆炸理論

目前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由比利時的天文學家喬吉斯·勒梅特提出的,他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提出,宇宙在任何方向和任何地方都是均勻膨脹的。他認為最初宇宙的物質集中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裏,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一個致密熾熱的奇點於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經一係列元素演化到最後形成星球、星係的整個膨脹演化過程的圖像。但是,這個理論存在著許多不解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