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以稻為主立體種植方式(1 / 3)

單季晚稻套播麥輕型高產栽培技術

稻田套播種麥是在水稻收割前將小(大)麥套種在稻板上的一種免耕種麥形式。60年代初期江蘇省太湖地區為了解決晚茬爭早播在小(大)麥生產上曾經應用過,因當時缺乏經驗及管理等配套技術不完善產量不理想未能大麵積推廣。為了適應“三高”農業目標的發展,近幾年稻田套播麥麵積又有所增加。而且該項技術日趨成熟、配套技術不斷完善,為稻茬晚麥地區高產、省工、高效輕型栽培開辟了一條新路。

套播麥的生長發育特性套播麥與免(少)耕機條播種麥相比在生長發育上有四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早播、早苗、早發,葉齡進程快,葉片數多。二是分蘖發生早,但基部1、2葉空位蘖高,高峰苗出現在冬前,分蘖成穗率略低。三是後期易早衰。套播麥前期生長量大,高峰苗出現早,加上肥料底施困難,流失嚴重因而後期往往早衰,表現為穗下節明顯較滅茬免耕麥短。四是產量結構表現為“兩增一減”,即稻套播麥比稻茬免耕機條播麥穗數多、粒數多,而千粒重減少。早播的套播麥前期優勢明顯,幼穗分化發育早、時間長,總小穗數多,但由於後期脫力早衰退化也較多,籽粒中後期其灌漿速率及強度不及稻茬免耕機條播,因而粒重要低一些。

高產穩產配套栽培技術套播麥高產穩產必須針對其生育特性,揚長避短,前期以壯苗增蘖為中心,中後期以防早衰培育壯杆大穗,提高千粒重為主攻目標抓好以下幾個關鍵技術措施:套種要掌握三個環節:一是套播時間,原則上應安排在本地區小(大)麥最佳播期範圍內,太湖地區在10月25日左右,而沿江地區在10月20日左右套種,過早播種易造成凍害;二是稻麥共生期,要求播後5天左右割稻,共生期過短麥子處於破胸露白,容易造成回芽,幹枯死苗,共生期過長,麥苗易串長形成高腳苗;三是播種量比機滅茬免耕麥每畝增加1~2公斤,基本苗控製在20~24萬。播種時用竹竿開路進入稻田,向左右撒麥種寬1.6米,每隔3米開一條播種通道。為達到落籽均勻,麥種不必浸種,以防播時粘在稻葉上。套施肥藥促早發、防草害套播麥播種時溫、濕度適宜,麥苗前期生長快,營養消耗大,早施、施足基肥對促早發,充分發揮套播麥的優勢十分重要。同時進行化除,除草效果可達以上,比割稻後除草效果增加以上。要求在水稻收割前2~3天在播種時每畝用25~30公斤複合肥或碳酸氫銨30公斤加300克綠麥隆拌細土套施。播種、套肥、套藥要在晴天傍晚時進行,防止種、肥、藥粘在稻穗和稻葉上。

小(大)麥套種後應早管精管。水稻收割後要立即施速效肥料,每畝用尿素4~5公斤或碳酸氫銨10~15公斤,三葉期前補施有機肥,達到增肥蓋籽的雙重作用。其次要及時開溝覆土,在三葉期後,及時高標準開好麥田一套溝,壟寬2~3米,用開溝的細土覆蓋保苗.增強防凍、抗凍能力,也可以泥壓草減輕草害。再次,對冬前有落黃現象的麥苗,還要追施措施,有利於鞏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麥套播麥後期易脫力早衰,粒重較低,而目前在晚茬麥地區施肥中後期投入不足,這對套播麥增粒、增重十分不利。大麵積試驗示範,套播麥施基追肥比例為5:3:2,即50%為基肥、30、為苗臘肥、20為拔節孕穗肥(保花肥)。

注意亊項稻田套撒(條)播種麥是免耕種麥的一種類型,受到晚稻地區農民的歡迎。但是目前稻套麥還存在一些缺隱,急禱改進。較難做到勻播,特別是倒伏的稻田,根本無法播種。故要堅持按畦稱種,順著坑溝一畦一畦地播。套播麥均為露籽苗,在水稻割後苗齡小,不宜開溝覆土,因此在三葉後必須突擊開溝覆土,以防遭受寒潮凍害。後期早衰突出,故必須增加拔節孕穗肥的比重,防止中期敗苗。麥苗前期在稻棵蔭蔽條件下生長,主要是主蓮和高位分蘖成穗,不易形成大穗。

稻田種植蘑菇

培養料配方以種植1分地麵積計箅,稻草(切斷)500公斤,尿素5公斤,油枯50公斤,磷肥10公斤,石膏5公斤,石灰5公斤,甲醛250~500克,人畜糞尿500公斤。

培養料堆製稻草切斷後用的石灰水浸1天,建堆長8~10米,寬7米,堆10層,每層17厘米,逐層添加油枯、尿素、石膏、磷肥、米糠,再潑人畜糞尿或清水,含水量為60~65%。堆中插一支溫度計,堆上覆茅扇和薄膜防雨,堆製6~7天後進行翻堆,一般翻3次,並添加石膏、石灰和尿素各1公斤,料幹時可適當補充些水分(氨味重時可用250克甲醛兌水噴灑)。堆製好的料,應呈咖啡色,無大糞塊,無嚴重氨味,略帶黴香甜麵包味,手捏有彈性。

作畦播種選地勢較高的壤土田整土田整平後,作寬1~1.3米、深20厘米、長不限的南北向畦床,兩畦中間留33厘米過道,四周開排水溝,邊緣留40厘米走道。鋪料前在畦麵噴適量濃度的多菌靈和敵敵畏液滅菌殺蟲。鋪料厚14厘米。當氣溫穩定在25度(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即可播種,每分地用糞草菌種或棉子殼菌種120瓶,如果用麥粒種為40瓶。采用穴播,穴距8厘米,深4厘米,呈梅花形。播種前手、工具、菌種瓶口均要用IX高錳酸鉀液消毒。料表撒一層菌種封麵,再用木板拍實,蓋上茅扇和薄膜,田四周投入毒鼠餌料防鼠害。

播後管理出菇前要注意料溫的變化(插一支溫度計、如料溫超過26度應揭開茅扇和薄膜兩端進行通風,每周噴1次;0.5%甲醛液防雜菌。播後約14~20天,當兩穴菌絲靠攏並向下伸入2/3時進行覆土。土粒含水量以手捏微扁為好(先用石灰水和甲醛液調濕、土粒直徑1~1.5厘米(黃豆至蠶豆大小)。覆土厚3厘米。出菇後當菇蕾有綠豆或黃豆大時要噴重水,每天1次,連續噴2~3天(土粒捏得圓,不粘手、落潮時減少噴水,使土粒濕潤偏幹,秋菇後及春菇期宜勤噴、輕噴。在秋、春季氣溫高時,要早晚通風,陰天的白天要揭去茅扇和薄膜,雨天揭開菇床兩端通風,陰天的白天要揭去茅扇和薄膜,雨天揭開菇床兩端通風。冬季氣溫低,夜間蓋上茅扇和塑料薄膜,中午揭開通風。采菇後挑去菇腳,適量補土及追肥。追肥可用以下配方:1~2葡萄糖,豆漿,2~0尿素,0.5硫酸銨,0.2~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交替使用。

稻田套放平菇

我國稻區麵積很大,為了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稻農收入,從1989年開始,我們開展了稻田套放平菇栽培技術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水稻生長的中後期,將已發好菌絲的平菇栽培菌袋套放在水稻行間,充分利用稻田良好的溫度、濕度、通風、散射光等自然條件,可使平菇生長快、品質好、產量高。該項技術為稻田致富開避了新的途徑。

稻套菇栽培技術使傳統的室內栽培轉向大田,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每畝稻田可套放平菇菌袋4000袋,產鮮菇4000公斤左右,可增加經濟效益3000元以上。稻田套放平菇,不存在與水稻爭水、爭肥、爭光的矛盾,也不需要特殊的管理措施。隻需在放袋和采菇時,稍加以注意,不會影響水稻的生長和產量。菌袋放在水稻行間,可抑製雜草生長,而且出菇後的廢料就地還田,可增加土壤肥力。據測定,廢料還田一季後(每畝幹料約1噸),土壤有機質增加1.5~2.0。對培肥土壤有明顯作用。平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夏末秋初氣候炎熱幹燥,雜菌汙染率高,室內栽培產量很低,是平菇生產淡季。稻套平菇解決了夏季市場供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