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數學教學的趣味奧秘運用(2)(1 / 2)

張奠宙先生提出:“在良好的數學基礎上謀求學生的數學發展。”以此來概括中國數學教育的特色,教師是十分讚同的。這句話同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在加強‘雙基’的同時,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是一脈相承的,而且更貼近數學教育,更為簡練,把“基礎”與“發展”辯證地統一起來。這也顯示了中國人的智慧,應該引起中國數學教育界的高度重視。有些人把應試教育所造成的“題海戰術”、“機械訓練”的罪名強加到“雙基”教學的頭上,這是不公平的。這裏有必要指出:加強“雙基”需要必要的重複,也需要多做題目。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的經曆認識到,小學生必須經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掌握數學基礎知識,不練或少練就能掌握那是空話。教師們應該把“必要重複”與“機械訓練”區別開來,“多做題目”與“題海戰術”區分開來。其關鍵在於一個“度”,需要多少練習量才是適宜的、科學的,這正是需要教師們調查和研究的課題。

有人認為數學“雙基”教學不是中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重視“雙基”是從蘇聯學來的,因為蘇聯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有“基礎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提法,而當時中國的數學教學大綱是參照蘇聯的。

這裏必須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數學“雙基”本身,一個是數學“雙基”教學。數學“雙基”本身是指數學基本知識和數學基本技能,它屬於知識概念,這樣的提法不僅蘇聯有,世界許多國家的數學課程標準中都有。而數學“雙基”教學是一個特定的教育概念,它不但包含著“雙基”的各自教學問題,更重要的在於如何處理“雙基”教學的關係問題,如何達到“雙基”之間互相促進和互相提高,如何通過加強“雙基”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裏麵既有教學方法問題也有教育思想問題。這是中國教師的創造,凝聚了千千萬萬數學教師(包括數學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勞動和智慧,並非舶來品。

新中國成立後數學“雙基”教學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親身經曆並參與的。上世紀50年代主要強調加強基礎知識教學,注意講清概念,注意直觀教學,注意複習鞏固等。當時提出的口號是:“為使兒童獲得牢固的、深刻的算術科學知識而努力。”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單單是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強調講清概念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加強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才能鞏固和熟練掌握。1960年,遼寧省黑山縣北關小學對小學算術和教法進行全麵改革,提出了“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上海等地首先提出了“加強‘雙基’教學”,並認為基本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是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的。基本技能訓練應以掌握基礎知識為前提,基本技能訓練又能促使基礎知識的加深和鞏固。

教師在1962年寫成的論文《試談算術教學中的基本訓練的問題》提出五方麵的基本技能訓練:計算技能的訓練;運用計算工具技能的訓練;計量、測量和繪圖技能的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良好作業習慣和學習方法的訓練。

三、四則運算能力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能力。

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是從口算教學開始的。上世紀50年代教師當農村小學教師的時候,遇到一個頭痛的問題,學生經常算錯,考試成績很差。教師一再告誡學生不要粗心,不能做錯,可是學生還是經常算錯。教師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什麼原因。

四、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於抓先練後講、練在當堂。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它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都必須通過課堂教學來體現。教師讚成這樣的觀點:“教改的關鍵在教師,教改的核心在課堂。”探索兒童學習數學的奧秘,應該把課堂教學研究作為重點。

探索兒童學習數學的奧秘,必須深入課堂,親自給學生上課,才能有真切的體悟,才能探索奧秘。教師能親自給小學生上課,成了教師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師到全國各地作報告,都是先講理論,再借班上示範課,大受教師歡迎。許多人聽教師的報告還是模模糊糊,將信將疑,看了教師的示範課才真正明白了,下定決心搞嚐試教學法實驗。大家都把教師當成小學數學名師,為此教師倍感榮幸。

一個人遇到問題,首先要有敢於試一試的精神,先看書或上網查找資料,再向別人請教,然後積極思考自己去解決。這是學習的本來麵目,也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方法。所以,“先練後講,先學後教”的嚐試學習方法,就是還學習的本來麵目、教人以終身學習的方法。因為隻有當一個人的已有知識無法解決當前問題的時候,真正的學習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