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三不迷信”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1 / 2)

2011年3月20日

[引言]

一個人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可以掌握豐富的知識。但仍不夠,還應該具有較強的創造知識的能力,才能做出較大的貢獻。

[背景]

1997年以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麵,許多人做得很出色。例如,遼寧的魏書生、北京的孫維鋼等做得都很好。但是,在我國“培養中學生創造知識的能力的指導思想方麵的研究”未見報道。

1986年9月-2000年8月,我一直做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實驗研究。1997年,我提出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知識的能力?”的問題。用三年的時間找到一個有效的指導思想:“不要迷信權威,因為權威有錯;不要迷信老師,因為老師有錯;不要迷信書本,因為書本有錯;”

[問題]

1、用“三不迷信”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否有效?

2、如果這個指導思想有效,那麼還要說明它為什麼會有效。

[問題的解決]

2000年9月起以這種思想為指導進行實驗研究。向學生舉例說明這種思想的內容。不要迷信權威,因為權威有錯。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他說,大石頭與小石頭在同一高度同時自由落下,大石頭先著地,小石頭後著地。之後的兩千多年裏沒人反對。後來,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當眾做實驗,大鐵球和小鐵球在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同時著地。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的說法;不要迷信老師,因為老師有錯。畢達哥拉斯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領袖。他說:“一切數均可表成整數或整數之比”。畢達哥拉斯定理提出後,他的學生希帕索斯發現邊長為1的正方形其對角線長度就不是有理數。推翻了畢達哥拉斯的說法。在當時的數學界掀起了一場巨大風暴。它直接動搖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信仰,使畢達哥拉斯學派為之大為恐慌。我向學生講自己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是經常犯錯誤的;不要迷信書本,因為書本有錯。大家在過去的學習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過這種現象。留給學生盡可能多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對學生的創造知識的行為及成果及時給予客觀的評價。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進行創造知識的活動。介紹科學家進行創造知識的過程;給師生提供交流的環境。備一個實驗的記錄本,把師生提出的問題、猜想、發現等寫在上麵。授課時,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認真聽學生的講解。不論學生說得對錯,都認真聽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個問題;不批評、不表揚,隻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麵向全體學生;既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又培養學生創造知識的能力;努力培養創新人格,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堅持自信、勤奮、追求真理、百折不撓;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尊重學生的人格;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學生提問,引導學生討論。保護和引導愛發言的學生。運用有吸引力的語言。

01年8月下旬的一天,第二節,大慶27中初二(6)班正在上數學課。這是初中第一節幾何課。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的序言部分。其中,有六個有趣的問題,我並沒有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是讓同學自己去思考。其中,第六個問題的答案是在初中幾何第二冊中做為例題給出的。兩周後我與同學們討論了這些問題。當談到第6個問題時,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解法,然後我把第二冊中解答這個問題的那個例題給大家做了介紹。剛講完,王錳同學說出了一個和例題不同的方法。我用刻度尺反複畫了幾次,確認了他的做法。我對王錳說:“你的方法是正確的,書上的結果一定是錯誤的”。課後,我對王錳同學的說法給出了證明並寫成了論文《何處建站更合理?》,推翻了課本上例題的結論。論文寫好後,我對全班說:“如果王錳同學的成果是在國內首先發表的,那麼這個成果是國家級的。如果在世界範圍內首先發表的,則它就是世界級的成果”。同學們沒有不同的意見。論文發表在《數理天地》2002年第6期上。所輔導的學生李靈超的論文《在計算器上發現的規律》發表在《數理天地》2003年第8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