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對海洋開發的不斷深入,也給海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雖然海洋包容萬物,甚至一度用它強大的自淨力寬恕了來自人類的汙染,但是海洋汙染日益嚴重,汙染物讓昔日純淨的海洋灰頭土臉。保護海洋,沒有猶豫的時間。
1.神奇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地處太平洋熱帶地區的海水大範圍異常增溫現象。這一現象造成了地球溫度不斷升高,使影響氣候的各種因素失衡,從而導致氣候異常: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與澳大利亞氣壓上升;
大西洋和太平洋中央、東麵的海麵氣壓下降;南太平洋的信風減弱或往東麵吹;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使當地沙漠下雨;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麵。
同時它也會使東部較幹燥和有幹旱的地方降雨。
對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湧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
但是,一旦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爾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采取一係列預報措施,如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尼諾現象與拉尼娜現象厄爾厄爾尼諾研活動等,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現在科學家們已經能提前幾個月給易受厄爾尼諾影響的人群發出厄爾尼諾來臨的警報,從而讓他們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來采取措施以減緩其對人類的影響。
2.神秘的拉尼娜
拉尼娜是赤道東太平洋海表水溫異常降低的現象,正好與厄爾尼諾相反,所以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均係西班牙語,前者意為“耶穌的小男孩”,後者意為“耶穌的小女孩”。由於這兩種異常的自然現象在發生的時間上常常一先一後,所以科學家們也稱其為“一對孿生兄妹”。
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溫度變暖,拉尼娜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
拉尼娜的發生與赤道偏東信風加強有關。偏東信風加強,赤道洋流受信風推動,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在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堆積,成為全球水溫最高的海域。
相反,在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比較暖的海水向西輸送後,深層比較冷的海水就來補充,因此造成東太平洋海表水溫偏低,從而引發拉尼娜現象。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爾克環流,當沃爾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就是厄爾尼諾現象;但當沃爾克環流變得異常強烈,就產生拉尼娜現象。一般拉尼娜現象常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2~3年。
拉尼娜現象會造成全球氣候的厄爾尼諾風雲圖異常。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氣候變得異常幹燥,並使澳洲、印尼等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島地區異常寒冷。在西北太平洋區,熱帶氣旋影響的區域會比正常偏南和偏西。
海洋汙染
1991年初的海灣戰爭,不僅給該地區的人類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且也給這一地區的海洋環境帶來了巨大災難。油輪被炸,使所載原油溢入海洋;油井和輸油管道被毀,大量石油像條條“黑河”注入海洋。
大家可能從電視屏幕上看到,厚厚的油膜覆蓋著海麵,海水失去了往日的蔚藍,甚至連海鳥也被強行穿上了油光光的“盔甲”……波斯灣在痛苦地呻吟著,仿佛無力承受這黑色的壓力;波斯灣也在淒楚地訴說著,控訴著油汙給其帶來的災難。
然而,事實上不僅僅是波斯灣在呻吟,世界上許多海域也都發出了海洋環境汙染的“SOS”。於是,人類震驚了、警覺了。許多有識之士在為防止海洋變成“露天油庫”、“垃圾箱”和“臭水灣”呼籲和奔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由於船舶運輸過程中的漏油、排汙,近海石油開采時溢油、井噴和海難事故等原因,每年有600~1000萬噸石油進入海洋。僅以地中海為例,這個僅占世界海洋水麵1%的水域,就漂浮著占全世界海洋水麵50%的浮油和焦油。造成海洋如此嚴重油汙染的原因主要是海上石油運輸。據統計,約占世界石油產量60%的石油是經海上進行運輸的,而油輪航線又往往靠近沿海,加之船舶噸位愈造愈大,一旦發生事故,其後果不堪設想。例如1967年3月,“托瑞·堪庸”號超級油輪在英吉利海峽觸礁,所載的11.8萬噸原油傾入海洋,致使英國和法國沿岸300千米長的海域遭到嚴重汙染,大量無脊椎動物、海藻和海鳥喪生。1989年3月,美國埃克鬆公司的“瓦爾赤潮迪茲”號油輪在阿拉斯加海域擱淺,所載幾十萬噸石油外溢,釀成特大油汙事故,使這一海域深受其害。
此外,因油輪洗艙、機艙汙水排放和各種船舶排放帶有燃油的汙水而進入海洋的油每年也有上百萬噸。
加之近海石油開采時的溢油和井噴等,使藍色的海洋蒙受著愈來愈嚴重的“黑色災難”。
石油在海麵能形成一層厚薄不一的油膜,據初步估計,目前世界海洋和大陸架區的油膜汙染分布麵積約占各大洋麵積的20%。海麵覆蓋了油膜,不僅改變了海水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如黏滯性、熱容量、化學成分和短波輻射的選擇性吸收等,還會妨礙大氣與海水界麵的氧氣交換,形成無複氧條件,從而使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海鳥也會因羽毛被油膜粘住不能飛翔而喪生。最新研究表明,海洋石油汙染將影響海洋生物的正常代謝機能,降低生長速度,還可能引起海洋生物病害,導致大批死亡。海洋石油汙染對海洋動物卵和幼體的傷害尤其大,因而可能導致許多海洋動物的絕種。
海洋油汙染還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在遭受汙染的地區人類不僅得不到海洋的“奉賜”,甚至連一處宜人的海水浴場也找不到;油汙還會影響海產品的質量,如果人類吃了這些被汙染的魚類、牡蠣或蝦蟹,也會生出許多疾病,進而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除石油汙染外,重金屬也是造成海洋環境汙染的一條“禍根”。
海洋重金屬汙染的原因,主要是工業廢水和廢氣的無處理排放。比如,工業生產中產生大量含有各種有毒物質的重金屬廢水,不加處理直接排入海洋;工業廢氣中含有的某些重金屬汙染物質,或隨降雨或因其重量太沉自動下降而溶入海洋;工業廢渣堆積在海邊或直接傾倒入海洋等等,都會汙染海洋環境。據粗略估計,每年通過各種途徑排入海洋的重金屬,汞1萬多噸,銅20多萬噸;鉛30多萬噸……如此之巨的重金屬排入海洋,又給海洋環境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也許大家會問,海水裏不是也海水汙染含有汞之類的元素,海底不也有重金屬礦藏嗎?為什麼它們不會汙染海洋環境呢?原來,海水中所含的金屬元素是水體所必需的構成物,而且含量不高;海底的重金屬礦藏在沒開采前隻是一種瘤狀固體,因此,它們是不會對海洋造成汙染的。
然而,工業廢水和廢氣中的重金屬如果直接排入海洋,則會造成很嚴重的汙染。例如,排入海洋的汞主要是無機汞,無機汞在海洋環境中,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通過一係列生物化學過程,很快就會轉化為對生物有致命危害的有機汞,也就是甲基汞。這種汞可迅速地滲入生物體的細胞內,並與蛋白質中的硫氫基相結合,使生物體的活性受到抑製而導致死亡。日本的海洋公害事件“水俁病”就是甲基汞中毒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