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不斷拓寬的化學領域(3)(1 / 3)

反對者們則多方進行攻擊。一個典型的代表是萊比錫著名化學家柯爾貝,他說:

“範霍夫博士不對精確的化學作認真的研究,而是幻想著乘上希臘神話的神馬,用他的《立體化學》宣布自己達到了科學的頂峰,看到了原子在空間如何組成立體結構的,人們要問這神馬從哪裏來的?這大概是範霍夫從他工作的獸醫學院借來的。”

這位著名教授的尖刻攻擊,不僅沒有扼製住立體化學理論的發展,反而幫助了範霍夫宣傳了他的學說,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立體化學,也使範霍夫“一朝醒來,名聲大噪”。

1878年,範霍夫發表了著名專著《有機化學概念》,這部書是有機化學奠基性的著作之一。

範霍夫不僅是有機化學的奠基人,還是物理化學的奠基人。

範霍夫在學術上的貢獻極多,一生發表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9部。

1901年,範霍夫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他是曆史上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第一位專家。

至此,有機化學的立體化學理論才基本完成。

諾貝爾

有機化學是在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中,應社會的需要才產生和逐步發展起來的。

日益豐富的有機化學知識為合成有機化合物創造了條件。

在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中,染料首先異軍突起,並迅速走向市場,創造了極大的社會效益。

過去人們使用的染料都是從有機植物中提取的。但在1856年英國皇家化學學院霍夫曼的學生柏琴卻在實驗中偶然發現,利用無機物也可以人工合成染料,便改變了這種局麵。

從此,人們有目的地先分析天然染料的結構,然後用無機物做原料,相繼合成了多種染料。

德國是個有機化學研究異常活躍的國家,染料的合成研究以野火燎原之勢在德國迅速發展起來,並很快把入工染料推入了市場,合成染料給德國的化學工業增添了異彩。

在1886年到1900年期間,德國6家最大的化學公司共取得了948項染料專利,而英國隻取得86項,德國人幾乎壟斷了全世界人造染料的生產。

德國人發了大財!

人工染料的合成緩解了大工業生產中的紡織業對染料的需要。而且由於成本低,價格相對便宜,很受歡迎。

可以說,人工合成染料的發現,真正達到了豐富人民生活,造福於人民的目的。

但是事物的發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有利必有弊”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當諾貝爾研製出近代炸藥時,他可能沒有想到,僅僅在他去世後的半個世紀,就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倒在他所研製的炸藥的硝煙中……1833年10月21日,一個瘦弱的嬰兒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誕生,聽他的啼哭,看他的身體,使人難以相信,他就是後來的震撼了整個世界的炸藥大王艾爾福雷德·諾貝爾。

諾貝爾的父親伊墨紐·諾貝爾,是一個普通的機械師,很早就在工廠做工,雖然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可是他喜歡化學實驗,特別鍾愛於製造炸藥,對建築學也很有見解,是個熱心於科學的人。

諾貝爾從小體弱多病,但意誌頑強,從不甘心落後,父親對他非常賞識,也很關心諾貝爾的興趣愛好。

一天,年幼的諾貝爾看見他的父親又在製造炸藥,便問道:

“爸爸,炸藥傷人,是可怕的東西,你為什麼要製造它呢?”

“因為它還可以用來開礦,築路,許多地方都需要它呀!”父親說。

“那我長大了也要做炸藥。”諾貝爾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說。

“我倒希望你成為一名出色的機械師。”父親撫摸著他的頭說。

1841年,諾貝爾8歲,進了當地的一所正規小學學習,但他隻讀了一年就被迫退學了。

1842年春,他的母親帶著他們兄弟幾個離開了家鄉來到了聖彼得堡,與父親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