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附錄氣(1 / 3)

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屬於十二個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後的節氣是清明,其後的節氣依次是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驚蟄。

我們現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陽和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通常把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稱為黃道,而二十四節氣正是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首先,當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時定為“黃經零度”,即春分點。從這裏出發,每前進15度就為一個節氣,從春分往下依次順延,清明、穀雨、立夏等等。待運行一周後就又回到春分點,此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24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於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製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製訂此曆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所以從清代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訂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來曆

節氣是華夏祖先曆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麵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又稱“日短至”、“短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隻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曆)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隻是一種參考。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閎、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日期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現在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很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曆紀年(天幹地支)每年的第一天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曆2008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一),而是公曆2008年2月4日。

關於24節氣的準確日期,請參照該年苗族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為苗曆新年,2008年冬至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卻為12月22日,因為2009年12月21日為苗曆十月三十日(苗曆除夕),22日才是苗曆新年。

二十四節氣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因此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劃分為如下幾類: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征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麵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複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講究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極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分”在這裏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麵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2月4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太陽黃經為315度,我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古時人們以立春為春節,在這一天舉行迎春大典。

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江淮地區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立春節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氣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鬆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雨水

2月19日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太陽黃經達330度時,雨水節氣開始。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雨水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顯著減弱,長波槽脊調整轉換周期變短,蒙古高壓和阿留申低壓明顯減弱。江淮地區盛行的天氣過程也發生顯著的變化,冷空氣影響前後,氣溫變化幅度加大,冷暖氣團交彙時,會出現連陰雨雪天氣。

有關雨水的天氣諺語中有根據雨雪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如“雨水有雨百陰”、“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穀雨”。有根據冷暖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還有根據風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如“雨水東風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雨水節氣到來後,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人們要預防感冒等早春流行疾病的發生。

雨水節氣的天氣特點對越冬作物生長有很大的影響,農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廣大農村要根據天氣特點,對三麥等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溝埋墒,為排水防漬做好準備。

驚蟄

3月6日是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太陽運行到黃經345度時進入驚蟄節氣。蟄是藏的意思,隨著氣溫回升、土壤解凍,開始出現初雷,地下冬眠的小動物似被雷聲驚醒,開始出土活動,故取名叫驚蟄。

驚蟄處於冬春季節交替時期,東亞高空環流發生顯著變化,沿海大槽已明顯減弱,西風帶槽脊尺度減小,移動性明顯。槽脊東移時,北方地區會交替出現移動性高、低壓,影響江淮地區的冷暖氣團比較活躍。受其影響,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並會出現初雷雨或連續陰雨。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春分

3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太陽運行到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春分節氣。分者半也,這一天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

春分節氣,東亞大槽明顯減弱,西風帶槽脊活動明顯增多,蒙古到東北地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當長波槽東移,受冷暖氣團交彙影響,會出現連續陰雨和倒春寒天氣。

有關春分節氣的諺語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描寫晝夜等長的,如“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等;一類是根據春分晴雨預測後期天氣的,如“春分日有雨,秋分日大水”等;一類是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如“春分不冷清明冷”、“春分不暖,秋分不寒”等;還有一類是根據風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如“春分西風多陰雨”、“春分若是暖,五月先水後旱晴”等等。

春分節氣越冬作物已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要加強田間管理。棉花營養缽播種要選擇冷尾暖頭,適時進行。

清明

4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的清明,太陽運行到黃經15度時開始清明節氣。此時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清明含有明潔之意。

到了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采製,確保產量和品質。這時北方冷空氣仍有一定勢力,天氣冷暖多變,應注意防禦低溫和晚霜凍天氣對小麥、水稻秧苗和開花果樹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時節雨紛紛”指的是江南的氣候特色,這時常常時陰時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令人煩惱和不能忽視的,倒是雨水過多導致的濕漬和寡照的危害。而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此時的雨水顯得十分寶貴,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清明節也常用作天氣氣候方麵的指標,如江南的“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北的“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等諺語。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穀雨

4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穀雨,太陽運行到黃經30度時開始進入穀雨節氣。此時降雨對五穀生長有利,有雨生“五穀”的含意。

穀雨節氣,東亞高空西風急流會再一次發生明顯減弱和北移,華南暖濕氣團比較活躍,西風帶自西向東環流波動比較頻繁,低氣壓和江淮氣旋活動逐漸增多。受其影響,江淮地區會出現連續陰雨或大風暴雨。

“穀雨前,好種棉”,又雲:“穀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自古以來,棉農把穀雨節作為棉花播種指標,編成諺語,世代相傳。

穀雨節的天氣諺語大部分圍繞有雨無雨這個中心,如“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穀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幹土”等等。

還有穀雨節氣如氣溫偏高,陰雨頻繁,會使三麥病蟲害發生和流行。廣大農村要根據天氣變化,搞好三麥病蟲害防治。

立夏

5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立夏,立夏是指夏季開始。但真正意義上的入夏時間各地並不一致。

氣候學上以五天平均氣溫高於22℃為夏季,立夏前後,隻有華南南部跨入夏季;華南其餘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還處在“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時節;而低海拔河穀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可謂夏日炎炎了。《易緯》有立夏“電見”之說。但就南方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華南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於4月上、中旬,“電見”無須等到立夏。

立夏以後,是華南中稻大麵積栽插的需水關鍵期,大雨來臨的早遲和雨量的多少,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此時如不下較大的雨,那些無水灌溉的農田就無法犁耙栽秧。多年平均大雨開始期一般為:華南東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華南東南部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75至100米。華南西部、中部因大雨開始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頭。

小滿

5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小滿,太陽到達黃徑60°時為小滿節氣開始。

小滿的含意是指此時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較豐滿和茂盛了。麥類的籽粒逐漸飽滿,但尚未達到最飽滿的時候。小滿時節,江淮地區的平均氣溫一般都高於22℃,一派夏日景象。農事活動也即將進入大忙季節,夏收作物已經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長旺盛;秋收作物播種在即。

二十四節氣大多可以顧名思義,但是小滿卻有些令人費解。原來,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幹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裏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幹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穀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華南的夏旱嚴重與否,和水稻栽插麵積的多少,有直接的關係;而栽插的遲早,又與水稻單產的高低密切相關。華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幹春旱,大雨來臨又較遲,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姍姍而來,最晚甚至可遲至7月。加之常年小滿節氣雨量不多,平均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滿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華南中部夏旱更為嚴重。俗話說:“蓄水如蓄糧”,“保水如保糧”。為了抗禦幹旱,除了改進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樹造林外,特別需要注意抓好頭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連續陰雨天氣,對小春作物收曬的影響。西北高原山地區,這時多已進入雨季,作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