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計劃地組織課外實驗興趣小組,並開展實驗競賽活動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為了滿足實驗特別感興趣的學生,尤其是學有餘力的學生的求知欲望,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研究的積極性,更好地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應該從八年級開始,就組織實驗興趣小組,利用課外科技活動時間開展實驗活動和“小創作”、“小論文”等活動。如八年級物理興趣小組可開展如下幾方麵的活動。
①在做好課內“小實驗”的基礎上,增做一些趣味性強,能啟發思維的學生實驗。如在學習了“密度”後,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讀物、自己設計並動手製作一套測定空氣密度的實驗儀器,並做好“測定空氣密度”的實驗;②良好的實驗素養和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培養,主要是以鞏固、提高課堂所學的基本儀器使用為主,同時添加一些新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學了“大氣壓的變化”後,可以指導學生做“用無液氣壓計測量大氣壓跟高度關係”的實驗。
③結合教材,運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與技能開展“小製作”活動,如製作“潛水艇模型”,“船閘模型”等;還可以開展課本以外的“小創造”和“小論文”活動。教師應根據每次活動的具體內容,事先編寫有關的指導性資料或指定與活動有關的參考讀物,供參加物理興趣組的學生閱讀討論。
為了有目的、有準備地在實驗興趣小組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實驗競爭(可以每學期舉行一次),應該有針對性地向實驗興趣小組的學生推薦一些課外實驗讀物,配合實驗讀物的指導,定期舉行實驗競賽講座,開闊他們的實驗知識、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的視野。
實驗競賽考試應包括實驗筆試和實驗操作試兩項,以實驗操作試為主,要求參賽者必須在限定時間內獨立完成實驗任務。
規範課堂演示實驗,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前提
演示實驗具有很強的示範性。教師演示時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為學生獨立操作時的依據,對學生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我們從實驗方法的設計、器材的選擇、操作的順序、觀察的方法、結論的歸納等方麵精心備課,並在課前反複演練,力求操作演示規範、熟練。
例如,在演示用安培表測電流強度時提出操作要領:“斷開電鍵,順序連接;電表串聯,正進負出;檢查無誤,通電試觸;選擇量程,接線讀數。”這一係列的操作要求準確無誤,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0強化實驗操作的基本訓練,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基礎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始於實驗的基本操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根據標準和教材內容,確立了實驗教學目標,分年級製訂了基本技能訓練要求,並在有關章節的課堂教學中逐一落實。例如對刻度尺、天平、彈簧秤、量筒、溫度計、安培表、伏特表、滑動變阻器等基本儀器,要求做到“五會”,即會合理選擇,會調試校正,會正確使用,會準確讀數,會判斷故障,這些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有計劃、有意識的予以落實。
在課堂教學中,凡是涉及基本操作的訓練,都采取“講清道理,示範操作,學生練習”的做法,人人動手,相互討論,反複練習,達到人人能獨立操作的目的。
11上好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中心環節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實驗課如果組織不當,要麼是“撒得開,收不攏”,要麼是“教師先講後示範,時間已過半”,使實驗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因此,為了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率,我們采取了三方麵的措施。
(1)抓好實驗預習
課前要求學生按預習提綱認真預習,弄清實驗的原理、器材、步驟及設計實驗表格。這樣既可以避免實驗課上學生盲目動手,又可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動手操作。
(2)培養“小顧問”
即課前組織實驗中心小組的學生進行培訓,讓他們獨立操作,總結經驗。上實驗課時,這幾個人就成為各實驗小組的“顧問”,對實驗進行指導。
(3)加強實驗規則教育
向學生進行紀律、作風等方麵的教育,這對好奇心較強的初中生是十分必要的,以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習慣。
1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良好途徑第二課堂不僅能鞏固和深化課內知識,而且有利於培養技能。我們將第二課堂納入教學計劃,注意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1)開放實驗室
允許學生借用基本儀器進行練習;允許實驗課上沒有獨立動手操作的學生到實驗室補做實驗;對實驗方麵的疑難問題也允許學生到實驗室進行研究、驗證。
(2)開展小製作、小實驗活動
組織學生利用簡易器材製作“土天平”、“橡皮測力計”、“鉛筆變阻器”等。開展“筷子提米”、“紙盒燒開水”等小實驗,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